各有優缺點。
越是大公司,管理難度就越大,越是有大公司病,層級結構過多,會造成運作效率低下,甚至會造成許許多多的職場內鬥。
如果解決不了,那就分開好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東,上市之後,京東開始了多種業務的佈局,每一塊業務做起來了,都會拆分出去單獨上市,京東健康、京東金融、京東物流等公司都悉數獨立出去單獨上市。
這就出現了缺點。
管理費用大幅度增加。
聚在一起過日子,要一個大管家就夠了,分開過日子,每一家都需要一個大管家。就包括了財務、市場、技術、營銷等組織體系。
領導班子越多,當然無效的管理支出就越多。
把所有業務都合在一起,就可以高效統一地把所有資源都整合在一起,拆東牆補西牆、左手倒右手,最大化地利用好集團資源,從而降低重複性的業務支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了,不僅自家的業務不拆分,還從外面陸陸續續收購進來了很多別人家的業務,也併入阿里這個大家庭裡。為了減少重複性的業務,還提出了極具創新性的中臺化企業結構,來進一步地高效整合,合合合。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合在一起過日子,會存在一個致命缺陷。
比如優酷。
因為流媒體行業是大風口,上市之後,市盈率可能達到100倍。就是一年淨利潤1億美元,市值就可以達到100億美元。
加入阿里後就不一樣了。
阿里是大集團,旗下業務極多,資本市場給出40倍的市盈率就算很高看了。也就是說,優酷併入阿里後,要按照阿里的市盈率來進行價值評估,一年淨利潤1億美元,市場給出的評估最多是40億美元。
這就存在著巨大的資本市場裡的價值差。
還有更嚴重的。
優酷這種影片網站,就不可能賺錢。因為資本市場看好,就算是連年虧損,也一樣能給出極高的估值。假定年度虧損1億美元,市值可能依舊高達100億美元。
跟阿里合併後,就不一樣了。阿里要進行集團內的財報匯總,要把優酷的財報併入到集團的財報裡才行,就會造成阿里淨利潤的減少。優酷的虧損,反映在集團的市值上,40倍的PE就是負40億美元。
市盈率就是資本市場上的放大器。
賺了1億美元,透過40倍市盈率的放大器,就是40億美元的資本性收益。虧了1億美元,放大40倍之後,那就是虧損40億美元。
也就是說,阿里有了優酷,市值不僅不會增長,反而還降低了40億美元。假如把優酷剝離出去單獨上市呢?不僅會抹平這40億美元的虧損,還可以獲得額外幾十億美元的資本性收益。
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在遇到危機,或者業務改革的時候,首要做的就是砍掉虧損的部門。這玩意透過市盈率的槓桿放大,就會變成一個很誇張的數字。
由此可見,“分”比“合”容易。
合,需要膽魄,需要決策層的強大決斷力和戰略性魄力,只有世界級的大公司才敢不斷地合合合,不斷地對外發起比較大規模的併購,比如微軟、蘋果、甲骨文。
祖孫三代一起過,看起來挺美好,可老中青三代都存在著代差,相處起來怎麼可能會沒有矛盾?
要是家主水平差,還是趁早分家比較好。
就像當初的周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