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市場的空白期!
趁著別人家沒錢,趁著現在智慧手機效能不夠,趁著別人家在智慧手機領域的技術開發投入的不足……
紫微星有理由抓住圖片社交這個市場的空白,迅速地進擊!
網路社交的發展演變,理論上就應該是從文字社交到圖片社交,再到短影片社交的過程,就是越來越無腦化。
文字社交至少得認字,短影片社交連個幼兒園小孩都能玩。
國外的圖片社交產品,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instagram了。同期國內也出現過一批圖片社交產品,很多做得不錯,都成功上市了。
可惜後來都無法繞過qq和微信的壁壘,都死掉了。
為什麼國外的能存活?國內的活不下去?
過去的周不器,經常是從產品的角度思考,比如國外有網際網路的公平性原則,任何網際網路巨頭都不能封殺instagram,國內的圖片社交軟體卻沒有這樣的待遇。
可這只是表面現象。
跟社會文化也有關係,從這一點上來看,中日韓這種儒家文化圈都差不多,叛逆性不夠,服從性太多。
其實國內在八十年代的時候,也出現過一波的叛逆潮,從那個時代的、詩歌、電影作品中的藝術性就能看出來。
那個時期,學校班級裡的同學談音樂,聽說你們都喜歡羅大佑,我就偏不稀罕羅大佑,我喜歡崔健!我跟你們都不一樣,所以我才牛逼。要是一個班級裡都喜歡羅大佑,只要兩個同學喜歡崔健,這倆同學就會心心相印,有一種同道中人的成就感。
後來就不行了,文化風氣變了。
一個班級裡,要是大家都喜歡羅大佑,別人就不好意思喜歡崔健了,覺得自己太另類不合群,就要跟風從眾隨大流,那種叛逆的、追求個性的精神已經沒了。
就像後世中的qq和微信。
成年人更喜歡用微信,少男少女想離大人們遠一點,就更喜歡用qq,這其實也是一種叛逆,卻是年齡上的叛逆。等他們長大了,進入社會了,也就漸漸地拋棄了qq,使用起了微信,叛逆的精神被同化了,叛逆的稜角被磨平了。
歐美不一樣,叛逆精神是一種社會主流,不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像喬布斯、比爾·蓋茨、馬斯克這種都是一輩子的叛逆者,甚至叛逆到男人是女人、女人是男人的社會認同。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歐美地區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款新的爆款社交產品。究其社會原因,就是舊的社交產品使用者群體已經固定了,年輕人不想跟那些人用一樣的產品,就紛紛去追捧新產品了。
可這種文化卻沒法進入中日韓。
國內且不說,qq和微信是翻不過去的兩座大山。可韓國和日本怎麼回事?這倆國家可沒有qq和微信,也不允許網際網路巨頭去封殺競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