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不器預先的計劃中,紫微星環球只是流媒體平臺的一個輔助工具。
大概流程就是斥資200億美元把“紫微星環球”打造出來,然後用35年時間完成重組,把管理做好。
接下來,紫微星環球就要朝著網際網路轉型,積極地跟流媒體平臺合作,和奈飛互利互惠, 讓這幫好萊塢的管理層們認識到跟網際網路合作的好處。
這個時候,奈飛的市值已經是1000億美元左右了,周不器就可以居中策應,推動奈飛對紫微星環球發起收購!
這個時候,紫微星環球的價值大約在350億400億美元,奈飛能穩穩地吃下來。二者結合之後, 就可以徹底地為奈飛擺脫後顧之憂。
後世的奈飛, 為什麼總是遇到各種挫折?
原因就是內容。
為了獲得內容, 奈飛真是把家底都砸進去了。
5000萬使用者的時候,每年在內容上的投資是50億美元;1億使用者的時候,每年在內容上的投資是100億美元;2億使用者的時候,每年在內容上的投資是200億美元。
內容商們都知道奈飛有錢有需求,就集體抬價一起坑奈飛。而奈飛的自制劇又無法滿足使用者所有的觀影需求,就只能高價採購。
簡直是惡性迴圈。
周不器的產業設計,就是把未來流媒體平臺可能會遇到的危機給提前解決,先打造出一個最大的內容供應商,然後再跟流媒體強強聯合。
到時候,奈飛和紫微星環球合併,新公司就會變得有血有肉有筋骨,再也不怕外患了,商業模式的最大短板被補上了。
周不器作為幕後大佬,就是最大贏家!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樣運作比較簡單。
奈飛有一個很成熟的管理團隊,值得信任。紫微星環球這邊,主要工作就是製作內容,逐步地把電視臺、dvd等渠道都取消, 專注於做內容。
周不器只需要在紫微星環球組建的初期下場, 把公司架構運作起來,然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坐等一家新的網際網路巨頭誕生。
輕鬆自在,美滋滋!
到了那個時候,合併後的新奈飛,說不定市值能夠衝擊3000億甚至4000億美元。
周不器至少能持股25%。
妥妥地!
計劃很完美!
從周不器打算進場投資娛樂產業的第一天開始,他就是這麼盤算的,要把內容和流媒體深度結合。
然而,孫正義不幹了。
憑啥啊?
軟銀花了這麼多錢把紫微星環球做起來了,然後白白地給奈飛做嫁衣?這生意不是這麼做的,哪能胳膊肘往外拐?
他的意思也簡單,紫微星環球不應該是一家娛樂公司,而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紫微星環球可以自己做流媒體平臺!
大體邏輯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