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和市場的矛盾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很難解決的問題。
國營的社會職能是滿足國家需求、實現國家利益,可這樣的職能未必符合普通人的需求和利益,就會造成雙方的矛盾。
在科技領域,指的就是從學術科研到市場的技術轉化。
陸器在美國工作這麼多年,這次又是剛剛從倫敦附近的三所高校考察回來,對此深有感觸。
美國有700多家聯邦科研機構,比如美國衛生系統的國立衛生研究院、標準與技術局下屬的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實驗室等等,這些都是國企性質。
只要是國企,就必然帶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資金上的浪費。
對比之下,差距就特別明顯。
美國最頂級的那批高校都是私立的,他們的經費都是來自學費、捐贈、服務……有著明確的市場導向。
市場需要什麼技術,未來的技術方向是什麼,他們就重點攻關那個領域的課題。科研轉化率非常高,矽谷就是背靠著斯坦福、南加州、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等幾所大學的技術支援發展起來的。
可是公立大學和很多國營的科技研究機構就很扯淡了,政府驅動型的科研成果一大堆,卻很難轉化成實際應用,有投入沒產出。
這花的都是納稅人的錢,給白宮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過去二十多年的幾任總統先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法案,來推動聯邦科研機構的市場化。
效果一般般。
最典型的就是nasa,明明自家的航天技術天下第一,達到了人類的最高水平。可他們很多事想做都做不了,只能把專案外包出去。
如果自己做,那花錢就太多了!
只能外包給民營的公司來做,比如波音、洛馬、spacex。
美國如此,英國就更是這樣了。
比美國還嚴重。
因為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也都是公立的,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英國政府。為了解決這個現狀,英國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包括在商務部內設立技術管理部門,允許國家實驗室與企業、大學共同合作與研發,績效考核制度,將技術轉移作為實驗室、科學家、工程師工作的考核指標,設立獎勵制度與分配製度等等。
最重要的就是對科研團隊的獎勵和分配。
其中就以劍橋的enterprise和牛津的最為知名,這是兩家銷售公司,是專門賣技術賣專利的。
科研團隊們把科研成果做出來之後,可以委託給銷售公司,由專業的銷售跟市場對接,完成技術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