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金融體系不夠發達,如果拿著手機訂單去貸款,不是不行,會很困難。而且,銀行為了降低風險,貸款額度會壓縮得很緊。
愛斯達電子這邊只拿到了15億元的貸款。
其實已經算特批了。
本金一共就10億元,貸款來了15億,已經很給面子了。
總共需要135億,現在只有25億,還遠遠不夠。
只能是把資金缺口都壓在供應商的身上。
這也是行業慣例了。
運營商拿貨,壓手機廠商的貨款;手機廠商拿元器件,壓供應商的貨款。
供應商作為最上游,就要承擔起貨款延後的巨大風險。
要先給貨,後拿錢。
一旦手機廠商失敗了,破產了,供應商直接歇菜,也要跟著倒黴。所以對一些新的手機公司來說,不可能上來就做高階機。
高階機的成本太大了,壓下去的貨款太多。找上門去,供應商根本不搭理,沒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前世的小米剛開始做的還是低端機呢,為了解決好供應鏈,也是求爺爺告奶奶。當時日本剛剛發生了福島核洩漏事件,大家都在紛紛逃離日本。雷俊為了搞定供應商,冒著核輻射的帶著團隊直接上門,感動了日本人,這才順利地拿貨。
愛斯達電子這邊之所以能上來就搞高階機,供應商也願意給貨,是因為背後有紫微星和谷歌背書。
可是,現在供應商那邊也有點跳腳了。
資金缺口太大了!
愛斯達的本金一共就10億元,結果要把上百億的應付賬款都壓在供應商的身上,這真是太多了!
業內的通行慣例,應付賬款佔企業總資產的80%算是比較多的,120%就算封頂了。
應付賬款也算負債,相當於愛斯達的負債會超過1000%!
這太誇張了。
就算這背後有紫微星和谷歌背書,供應商們也很崩潰!
如果是平常時候,大家咬咬牙,也就堅持下來了。高階機的供應商都是外企,在國外的貸款相對容易,拿著訂單去找銀行就行了。
供應商是最上游,賺得最多,風險也最大,他們需要跟銀行貸款,然後拿到錢去生產原材料,發給手機廠商。
可現在是金融危機啊!
全球都在銀根緊縮,銀行害怕出事,都不敢貸款了。
這就導致供應商的壓力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