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大佬的風采展現的淋漓盡致。
寧雅嫻美眸裡春情閃動,張榜信更是崇拜的幾乎五體投地了。
周不器心中快慰,滿足感油然而生。
以前,他都是向各種各樣的大佬請教,這次面對年輕的創業者,他也來了一波指點江山,當真是……頗有幾分小喬初嫁、雄姿英發的氣概。
接下來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張榜信說他是和幾個同學一起創業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合作伙伴,叫曹潤東。在學而思的股份結構中,張榜信佔股60%,曹潤東佔股30%,其他兩個同學佔股10%。
周不器就誇讚了他一通,說這個股份劃分很健康。
一家公司的成功與否,與創業初期的股份結構有很大的關係。
有的創業者,動輒自己持股90%以上,甚至可能95只給團隊分幾個點的股份。這種嚴重畸形的股權結構,一開始就宣告死刑了。
創始人的胸懷越大,讓出的股份越多,越容易把企業做大做強。
典型的例子就是小馬哥。
他創辦企鵝的時候,基本是一己之力,公司股份怎麼劃分都是他說的算。可結果他的做法令人震驚,只要47%。其餘股份分給其他4個聯合創始人。眾人大驚,表示51%才能完全掌控公司,要不多拿點?
小馬哥則表示,說一旦個人股份超過50%,就會個人專權,就會個人意志大過集體意志,公司還需要其他的領頭羊,47%已經能夠做到很完美的平衡了。
更典型的例子是華為。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任老總卻主動的把99%的股份都分給了全體員工,自己持股不足1%。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關係型企業。
即創始人有資源、有人脈、有關係,能拿到政府或者大公司的專案,或者從銀行貸到鉅額資金。整個公司的生死存亡,都靠著他的背景。這種情況,他個人100%的持股都沒問題。因為這都不叫創業了。
創業是高風險行為,99%都要失敗。
可關係型企業,99%都會成功,員工們高高興興的跟在老闆屁股後面喝湯,高興還來不及呢。
“周總,我去把老曹叫來,順便把財務報表拿過來,你看下!”
張榜信風風火火,特別激動。
周不器一揮手,“我不看報表。”
“啊?”
“叫曹潤東過來認識一下就好。”
“不看報表……怎麼估值?”張榜信惶惶然,心中有些不安,不會是自己想錯了,周老闆根本沒想投資學而思吧?
周不器道:“投資就是投人,投理念,投思維模式。我對業績、報表那些短期效益不感興趣。”
寧雅嫻笑著說:“張總,我們周總要是關注財務報表,說不定也像很多風投資金那樣去追逐巨人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