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有些奇怪,不由問出了一句:
”聽前輩的意思,前輩沒去過中土?以您的修為...”
他話問了一半,便及時停了,意識到自己話中有打探的意思,怕李玄誤會。。
李玄只是搖了搖頭。
沒說話。
“抱歉,晚輩沒有探究前輩的意思。’
宋知命見李玄不願多說的樣子,心裡暗怪自己多嘴,連忙抱拳告罪。
“沒事,道友在我面前處事不用這麼小心。”
李玄輕擺了擺手,隨後開口笑道:
“既然道友馬上就要辭行,再見面估計得需要一段時間,我對儒家一向多有興趣,不如咱倆臨別前談儒論道,相互印證一些修行,如何?
宋知命一聽,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蹭“的一下就從凳子上起身,朝對面李玄鄭重一拜。
”晚輩不敢,謝前輩賜教!“
雖然這位道家陸地神仙說要和他相互印證修行,但宋知命自然不會那麼傻地認為這位前輩還真需要向他討教什麼東西,自己這是佔了大便宜。
也是一份屬於他的機緣。
縱使到了他這個境界,情緒也難免有些激動,恭敬一拜。
“你啊你,請坐吧!”
李玄對人家的禮數恭謹也是沒辦法。
其實他確實需要跟這位當世儒家君子印證一些修行,他想透過對方之口,透露這個世界的儒家修行,來印證故鄉上下五千年盛行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在故鄉,儒釋道三家經歷歷史演化,被千古聖賢融為一體,互有貫通,又各有側重。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
儒家重修身,修行之前便重視蓄養浩然正氣,養成道德;
道家正風骨,生於靜逸,剛正,清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佛家生智慧,一念起便般若生,智慧自起,明心見性;
李玄自身修道,閱三千道藏,又在雲山大難中,從武神公羊和八部修羅手中得一西土佛經涅槃經,現在再跟儒家君子印證當世儒家。
這樣儒釋道相互印證的機會,對他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談不上自己刻意去指教這位儒家君子。
接下來,宋知命神色肅然坐下,與李玄開始坐而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