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也所問,凌虛無可回答。
不僅因為他常年遊歷在外,對喬林洙入觀的事所知甚少,他甚至不知道,喬林洙究竟從何處得知的真相;更因為,他身為局外之人,不便也不願參與朝堂紛爭。
這也是為何,他自收留李安入觀之後,便不再只為皇家之人做法事,或以百姓的名義辦大醮,而是時常遊歷在外,以更具體的形式,更切實的行動,在為萬民祈福消災。
李安之所以恨他怨他,也是因為此事。
對外,李安是凌虛之子,系凌虛失德,一時難以自持造下的“惡果”。
而女人生下李安之後,他竟因為膽怵,害怕壞了自己的聲名,不肯與李安父子相認,時時躲避。
女人數尋無果,又因暗結珠胎,早在懷上李安不久被發現之後,就被逐出家門,又被鄉鄰唾罵不止,且李安出世之後,生活更是艱苦拮据不已。
無可奈何之下,女人只能將孩子擱在長風觀外,留下一封信說明情況,旋即便下山尋了一片無人的湖泊,投身死了。
那之後,凌虛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幡然醒悟。
所以為了贖罪,便為了萬家百姓四處遊歷。
李安被養在觀中,難得見到凌虛一次,哪怕見到,也沒有一點父子溫情可言。
對此,李安本就心有怨怒,再得知自己生母死亡的真相,知道凌虛雖然聲名在外,但說到底不過一個敢做不敢當的孬懦之人,對他就更多怨恨,久而久之,兩人相見,竟形同陌路,甚至像是積了血海深仇的世敵。
如今二十餘年過去了,李安除了幼時無知,會拉著黏著觀主,要尋爹爹見孃親,之後,再未喚過凌虛一聲爹爹,哪怕身為徒弟,也不曾喚過一聲“師父”。
而他所以願意自毀清白,承下世人的罵名,為恭親王養大李安,不過不忍看到無辜之人倍受殘害。
恭親王自己無辜被監禁,王府眾人,幾乎全被處死,已是莫大的冤屈,若他僅存的剛出世的孩子,也不能逃脫魔掌,未免太過可憐不公!
但這些事,除了觀主,凌虛並未告知過任何人。
曾經與他交好的高也也沒有例外。
“道長?”
見凌虛久久沒有應話,只看著下山的小路靜佇沉思,高也試探地喊了兩聲。
“哦,咱們說到哪兒了?”凌虛神情有些恍惚,重新邁步顯得更加心不在焉。
將先前的問題重新說一遍,得到凌虛搖頭不知的回應,高也沒有強求,再問過蘇滬死後被葬在何處,便同凌虛匆匆告了辭往尋那方墳地。
望著高也離去的背影,凌虛又沉默數息,方才斂去所有旁雜的想法,默默下山往劉府去。
……
……
凌虛師徒幾人前後到得劉府之時,天已經黑盡,將至二更。
讓門房入內通稟方才得知,他們的老爺不久前匆匆乘了轎離去,往何處行無人知道,不過有留下吩咐,如果凌虛他們到府,便直接請進去,有任何需求,都要極力辦成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