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又來一顆!
這孩子今天怎麼回事?那麼大的氣性,以前兩人練習的時候投的還不夠啊?
再來!
球數落後、怎麼再放?
乓!
纏著黃色膠帶的棕色球棒將球拉回了左外野。
他對這種別人第一次接觸的伸卡球太熟悉了。這次也是對方臨時改整容沒時間調整,沒想到對方歸隊那麼早,不然他會提前給隊友們定下方案的。
其實與其說是他熟悉格里特的伸卡,還不如說是他熟悉所有UCLA的投手!
在轉到UMBC前的日子也真不是白呆的,光光在打擊區上看都已經是看飽了。
更不用提在自己打職棒那會兒和格里特一直處於同一個分割槽,再難打的球打了那麼多年還真沒不會的了。
對他來說全壘打的產生只有兩個重點要素。
一是球與棒子進行觸碰的時候,無論是位置與角度都很關鍵。二則是球的飛行,無論是高度還是速度。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要想能夠增加球的飛行距離,就必須在球與球棒觸碰的時候給予足夠的力量。通俗來說就是增加揮棒的速度。
不過都說擊中球心才能讓力量完整的傳遞到球上給予全力一擊。可在飛球時代,許多球員反而習慣稍稍偏移一下,這點能用強大的力量來做補足。也就是說需要更好的身體天賦。
至於除了這點之外怎麼讓球飛的更遠一點呢?這就也要提到飛球革命了。
過去追求安打的年代(現在亞洲好像還是這樣),準確咬中球的正中似乎是關鍵。
可現在的大聯盟強打們都開始抓球的下緣,試圖透過讓球被打出去後又逆旋效果而將擊球點往下移。
所謂逆旋就是指的球的飛行軌跡與球的旋轉方向成反方向的時候。
這裡可以用轉速來講的直觀一點。
眾所周知,轉速越快的直球下墜幅度就越小,同時球速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