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成了職業選手,他覺得打遊戲比讀書還累。
當初的愛好早就被消磨殆盡,要不是每天能看到白花花的鈔票,他可能早翻牆跑了。
“而且我們這個職業極其不穩定,職業電競選手黃金年紀在十六到二十之間,一旦超過二十,反應和手速下降,代表著退役。”
“大好青春沒了,出來社會什麼都不會,很難的。”
“更重要的是職業選手家長們也看不上,都覺得打遊戲不務正業,我們這些人,幾乎都和家裡鬧掰過,有的還斷絕了關係,你說,這叫什麼事。”
“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大家選擇職業選手這條路……”
第一次來到片場,小夥子很緊張,不過話匣子一開啟,談到自己的本職工作滔滔不絕,還給眾人普及電競職業選手的難處,勸導他們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到底還是年輕人,他哪裡知道,這些人都是導演故意安排過來的,目的是幫他消除緊張。
楊超月這種人怎麼可能放下演員不做,去當電競職業選手。
當明星來錢可比打遊戲多多了。
表面上還風光,真正的名利雙收。
林尋拿了瓶礦泉水給小夥,坐在他的旁邊:“你也不要妄自菲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電競遊戲不是早被定為運動專案了嗎。”
“或許要不了幾年,我們還能在世界級的運動會上看到你呢。”
林尋可不是安慰他,前世他穿越那年,電競遊戲就上了亞運會,七八個專案呢,全是當下火熱遊戲。
在國內,電競的鄙視一直就沒斷過。
不只是普通人對電競有偏見,覺得打遊戲不叫運動,就連一些專家教授都認為電競上不得檯面。
其實這是偏見,說這些話的人對電競一點不瞭解。
想當電競職業選手不是那麼容易的,和其他運動員不一樣,他的難處不在於身體的運動,更多是腦和神經反應,手速。
“要,要是有這,天就好了。”小夥靦腆一笑。
面對林尋,他更緊張。
這位可是當下國內頂級明星,這麼近距離接觸是第一次,要是平常機場遇到,可能他只會匆匆一瞥,感慨今天運氣不錯。
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會吐槽MMP,有什麼可拽的。
但是面對面接觸,還互相交流,感覺自然不一樣。
就像看島國片子,隔著螢幕幻想自己是男主和現場自己真的當男主,天差地別啊。
隔著螢幕他能堅持兩分鐘,現場激動緊張,可能二十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