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離譜,但是鞠義短暫地震驚一下,也就過去了。
對於漢室來說,這種操作那不是正常嘛。
在漢帝國這邊,崇尚的就是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狄青既然打算搏一搏,一旦成功了,那他們這次西線大軍即便是敗了,也是值得。
一個超規格的軍團,單獨放著的威懾力就很大,如果再能把他切合到一個大軍團指揮手裡。
那麼所產生的連鎖反應,會讓整個戰爭的思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漢室這邊一點都不禁止這種彷彿作死一般的行為,為了達成目標,拆掉的雙天賦軍團不計其數,就是為了搏那個可能性。
什麼北軍五校、三河騎兵,這些穩定雙天賦軍團,說解散就解散,說重修天賦就重修天賦。
要知道,這些軍團一旦成型之後,就會形成類似於意志的東西,有這玩意之後訓練新兵就快多了。
素質合格的新兵,甚至透過訓練就能達到常規高度。
和羅馬那邊的鷹旗差不多,就是透過某種手段固定下來,然後一路傳承就完事了。
但是漢室不一樣,時代在發展,前輩搞出來的東西,那玩意還能用,直接上手修,修成自己的形狀就完事了。
看不爽就改,覺得不合適就改,管他誰的東西,只要不順自己的心,那就改。
這種乾的結果就是,漢室這邊比任何一個帝國都容易出軍神。
因為大家的路都不固定,沒有了枷鎖,沒有了上線,有的時候更容易走出自己的路。
前輩留下來的痕跡,極有可能會影響他未來的發展。
當然對於一般人來說,模仿就足夠了,但是對於華夏文明這種來說,超越以往才是最值得做的。
將是兵膽,也只有漢室這邊強調把個人軍團,其他帝國,都是強調普適性軍團的。
類似於不死禁衛這種軍團,他們重要的是軍團,強調的是不死禁衛軍團長。
而放在漢室這邊,那就直接是誰誰誰的本部。
當然強調歸強調,漢室這邊基礎兵種打的非常紮實。
狼騎、丹陽、射聲、長水、銳士……全都是定格軍團,全都是漢室和匈奴死磕之後的精華。
但是漢室有這種精華兵種,就是不普及,就是玩,就是浪。
非要大家自己練,徐晃和龐德的本部,說實在的,真不一定有中央禁衛軍這些定格軍團好用。
但是這些本部軍團,在武將的帶領下所能發揮出來的力量,遠比這些定格軍團要強的多。
也有了更多可以摸到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性。
就像是先登,不在定格軍團的範疇之內,但是卻提前一步超越這些定格軍團,成就軍魂。
大佬們是從來不會說自己繼承了誰誰誰的,大佬們都是靠著自己胡整,管他什麼天賦不天賦,管他什麼理論不理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