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珂取了糧米三萬斛,材料五百車,裝載上船。恰恰此時桓溫和謝尚的船隊,也全部到了巴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司馬珂又通知桓溫和謝尚兩人,各自派糧船前來,各自裝了三萬斛糧米,其餘部分全部通知毛寶派人來取了運往邾城。
三軍在長江與巴水的交匯口附近會師,船隊連綿十數里,一眼看不到盡頭,那一面面風帆,如同白雲一般,遮蔽了江面。
當北府神策軍和驍烈軍得知虎衛軍剛剛取得了一場大捷,江面上頓時歡呼聲雷動,鑼鼓聲喧天,將士們紛紛登上甲板歡慶,好不熱鬧。
司馬珂得到毛寶的情報,得知石閔和張貉等人,已然率兵奔往安陸,如此一來,安陸城便變得極其危險。司馬珂和眾將討論之後,決定三軍彙集在一處,自大江逆流而上,進入溳水,一起殺往安陸城,以解紀睦之圍。因為紀睦雖有大軍三萬,終究是以新兵為主,一旦敵軍攻勢過於猛烈,就未必能頂住。
石閔和張貉等人早啟程了兩天,但是司馬珂的船隊只要加速前行,必然能趕到他們的前面趕到安陸城。因為邾城至安陸一帶的道路並不好走,其雖有騎兵但是終究是要與步卒同行,陸路行軍速度想快也快不起來。而且敵軍每天要紮營和起營,也要浪費很多時間,不比司馬珂等人吃喝拉撒全在船上。所以,司馬珂的船隊會比張貉和石閔的軍馬快得多,這就是江南的船舶之利所在。
大江之上,千帆競發,十餘里的船隊,浩浩蕩蕩逆流而上,轉入溳水,奔往安陸城。
…………
安陸城,西面臨溳水,其餘三面都空曠地帶。
安陸城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軸線相通,四面是磚砌的城牆,有著極其寬敞的護城河環繞與溳水相通,四城門口都以護城河上磚石結構的拱橋連線對岸。
羯人原本以為庾亮舉荊州之兵與司馬珂決戰,荊州之地必然空虛,故鼓譟而來,想趁虛而入。卻沒想到司馬珂以突襲斬首的方式解決了庾亮,在他們大軍出發的時候,司馬珂已經在安陸城駐紮了三萬大軍。
三萬大軍,原本主要屯營在城外,以屯山地種土豆和紅薯為主,也算是自給自足,奈何土豆尚未收穫,羯人便已鼓譟而來。紀睦自知這些庾亮新募之兵不是石趙大軍的對手,只得撤軍入城。
羯趙攻襲安陸的主將是司空、左將軍李農,以安南將軍李菟為副將,兩人合計率步卒兩萬、騎兵一千,殺往安陸。李農在歷史上,後來因為石趙大亂,逃往河北,被乞活軍奉為主帥,並以乞活軍助冉閔滅了石趙。此時的李農深得石虎的信任,尚為石趙的主力大將。
羯趙大軍既已兵臨城下,李農等人不想空手而歸,又欺紀睦麾下都是新募之兵,便在安陸城下駐紮下來,決意破城。
兩萬趙軍,花了十天的時間,硬生生的搬土填平了東面的護城河,並以精銳之兵,輔助雲梯等攻城器械,狂攻安陸城,想欺荊州新兵守城經驗和士氣不足。
奈何紀睦卻是守城老將。這些新募之兵在紀睦的激勵之下,深知一旦城破,便是被屠城的結果,個個悍不畏死。新兵雖然廝殺經驗不足,但是拿著長槍往雲梯口捅,搬石頭往城下砸,舉弓箭往下射,舀著滾燙的金汁往下潑,這些還是會的。再加上兵力充足,紀睦指揮有度,趙軍一連攻了兩天,扔下上千具屍體,傷者無數,只得暫停攻城。
隨後,李農和李菟便改變了戰術,圍而不攻。因為他們知道,城內三萬將士,外加數萬的百姓,糧食消耗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按照他們的估算,安陸城的糧食撐不了兩個月。
事實上,李農所料不錯,安陸城兵馬眾多,的確堅持不了多久。紀睦的軍糧,原本可以撐到土豆和紅薯收穫之後綽綽有餘,誰知不等土豆和紅薯成熟,石趙大軍便已殺到。城中的糧食撐不到一個半月。
此時已經過了一個月,城中的糧食最多再撐半個月就斷糧了。四周的山地裡的土豆和紅薯雖然已經成熟,雖然胡虜既未去關注,也不認識這兩種作物,但是他們也沒辦法出城去收穫。
如今之計,唯有等候司馬珂的援兵到來。否則一旦真的斷了糧,恐怕安陸城便岌岌可危了。
………………
訂閱一天天掉了很多,真的請大家多多看影片,訂閱一下,不要養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