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對於晉軍所佔的江北諸郡來,這是最溫暖的一個冬天了。
由於口糧充足,整個冬天,不出門的時候,就圍爐烤火,餓了再燉土豆或者煮紅薯吃,江北晉地的漢人甚至難得的養出了一點膘來。
土窖裡的土豆和紅薯,吃了一個冬天還有大半窖,預計能吃到夏天去,等到那時又有新糧納進來。除此之外,司馬珂又教他們曬紅薯乾和乾土豆片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且出行的話,紅薯幹便可以直接當做乾糧予以使用。許多出好幾天遠門的,都是揹著一大包紅薯幹出門。
郡之事,在一干熱血澎湃的年輕士子的推動下,很快便如火如荼的建立起來了。按照司馬珂的要求,每郡設立郡十處,士族子弟三處,寒門子弟四處,黔首子弟為三處。每處設立三名授課先生,一名郡長,合計四人,其餘後勤等則由郡中負責。
由於郡走的是平民化路線,為士族子弟設立的雖然有三座,其實去的並不多,有點空空落落的。但是為寒門和黔首設立的堂,卻報名者如雲,擠得爆滿。
郡的生,都是由官府提供衣食住行,招收的是六歲以上至十四歲以下的童子。對於許多百姓來,這個年紀的子弟,不但幹不了農活,還是最能吃的時候。郡不但能免費吃住,由官府撫養大,還能識文斷字,得問,簡直是天大的好事,自然是削尖了腦袋想要自家的孩子能進入郡。
只是郡終究是名額有限,最終能夠錄取的都是現場確認資質較佳,記憶力較好的子。不管如何,這已經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打破了黔首之中都是純文盲的處境,也給那些黔首帶來了一絲的希望,就像星光一般,雖然極其微弱,卻能給人帶來光明的希望。
除此之外,司馬珂又在各郡設立書鋪,將《論語》、《大》、《中庸》、《春秋》等經書,全部在書鋪之內公開出售,而且價格極其便宜,讓那些原本珍藏在士族家中當做珍寶一般的書籍,讓尋常百姓也有機會接觸。
上、讀書,這兩樣東西,幾乎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普通黔首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如今卻被司馬珂帶入了尋常百姓家。這些舉措,若是在江南一帶推行,必將遭到那些士族高門的激烈抵抗,甚至可能連那些與司馬珂交好計程車族,都有可能因此反目成仇。唯有在江北一帶,那些士族高門的勢力既無法企及,也沒有直接影響他們的利益,而留在江北計程車族勢力弱小,不足以與司馬珂對抗,所以推行得極為順利。
除了設立郡,還有籌備春耕之事,對於那些從臨郡遷來的流民,要給他們準備和分發糧種、農具、牲畜,還要登記發放錢糧,要維持地方安定,尤其是流民之間以及流民和土著之間,紛爭不斷,這些都是要處理的。
所以這一年,司馬珂雖然休養生息,停止征戰,但是其實卻是忙個不停。等到春種之後,才勉強算能夠稍稍鬆緩一下。
他的大將軍府移鎮到洛陽,自己的府邸和家小也該遷移到洛陽來了。
………………
農曆四月初,江南已經開始熱了,而江北也變得暖和了起來。
京口渡口。
數艘裝飾華麗的大船,緩緩的離開了碼頭,向著西北方向的襄陽緩緩駛去。大船的四周,不但有盔甲鮮明的晉軍士卒護衛,而且還配置了強弓硬弩,可謂戒備極其森嚴。
這些大船之中,正中一艘旗艦之上,高高的豎著一杆大旗,隱隱約約可見上面寫著“大將軍府”幾個大字。
紀笙在思雲、昭雪、靜雨、白霜的簇擁之下,站在甲板上,望著南岸邊那繁花似錦的京口之地,還有那不遠處熱鬧非凡的互市碼頭,臉上充滿依依不捨之色。然而,當她望向西北面的江水時,臉上又露出溫暖的笑容,眼中滿是星星和陽光。
一年多沒見夫君了,實在太久了,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四五百天來,她可是朝思暮想,想著司馬珂想得睡不著覺,如今總算可以夫妻團圓了,叫她如何不喜。
此時的紀笙,已是21歲,依舊全身充滿青春的活力和少女的清純,但是眉宇之間更顯端莊和穩重,已隱隱有大晉第一王妃的風範,令人望而起敬。
她身旁的四名歌姬,也跟她差不多年紀,都在二十歲左右,算起來已經跟了紀笙五六年了,雖然出自琅琊王府,但是經過五六年的相處,已然情同姐妹一般。
這四名歌姬,已不是當年青澀,比起昔日更多了幾分嫵媚和嬌豔,更多了幾分江南之地的水氣,水靈靈,嬌豔豔的,但凡男子看了,都忍不住露出幾分喜愛之色。
在紀笙的後面,紀敏正按劍而立,環顧著四周,以確認船隻的安全。司馬珂此次北伐,並未帶他隨行,為的是讓他鎮守京口,以防生亂。但是此次西陽王妃,又是他的親妹妹第一次出遠門,他自然要扔下公務在一旁,親自護送。
一路順風順水,暢通無阻,直達襄陽。又從襄陽走陸路,奔往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