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
原來的桃豹的龍驤將軍府改為了的臨時行轅。
司馬珂端坐在行轅之內,閱讀著桓溫和謝尚兩人送來的捷報,終於長長的吁了一口氣。桓溫和謝尚兩人,也算孺子可教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期望,果然擊敗了麻秋,還收穫了四萬多的兵力,斬殺羯人近兩萬人,可謂收穫頗豐。
這樣一來,司馬珂的第一階段軍事目標便已達成,以洛陽、滎陽、潁川、襄城和南陽連成一片的北面根據地已經鞏固了下來,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便是穩定和發展。
五郡之地,地盤雖然不大,但是根據地內的人口可達一百多萬,主要以漢人為主,已經佔了整個江北的漢人的兩成。一旦得到穩定和蓬勃發展,便可吸引更多的漢人前來投奔。
攻破洛陽之後,司馬珂便開始了洛陽周邊的大生產運動。所謂洛陽周邊,即向東至虎牢關,向西至函谷關,往南至軒轅關,往北至孟津關。這個地域內的人口連同洛陽城,可達五十多萬的人口,已經算是人口極為密集之地。
五十多萬人口,加上晉軍一起,除了工商士民還有老少,可用的勞動力還有十六七萬人。十餘萬餘人全部參與生產,足可開墾五十萬畝以上,全部用來種植土豆和紅薯,就算一年兩季,而且畝產只達五千斤,也可收穫上五十億斤的口糧。也就是說,如果只是確保填滿肚子的話,這些口糧足夠養活五百萬人,這是整個中原之地的漢人的七成人數。
當然,除了土豆和紅薯,其他小麥也是要種的,畢竟土豆和紅薯的儲存和運輸都不及麥糧方便。但是隻要耕種上一年,司馬珂在北地的根據地便可基本自給自足了。江南之地只需往江北運輸稻米來補充軍糧即可,如此便可節省大量的運輸人力。
當然,大搞生產只是第一步。要想將江北的根據地真正搞起來,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
此時的江北,尤其是洛陽一帶計程車族乃至士民,大都南遷,以至張虞這樣的不入流計程車族也成了頂流士族。留下來計程車民不多,識字的更不多。
攻城略地需要勇悍的壯士,但是治理地方還是需要能文識字計程車子文人。沒有識文斷字者,否則可能連個賬目都算不清楚,很多政策便根本無法推行。
司馬珂在收到桓溫和謝尚的書信之後,開始提筆連寫了數份奏摺,發往江南。
………………
司馬珂北伐大軍連戰連捷,佔領洛陽的訊息,同時傳到了京口和建康城。
京口的數十萬流民,頓時沸騰了,很多人激動得淚流滿面,當日的晚上,不知多少人失眠,或者喝得酩酊大醉。
很多北面的流民,已經開始心心念念要北歸家園了。而那些南陽、襄城、滎陽和潁川一帶的流民,更是已經在整理行裝,處置好一些善後的事情,準備渡江往北,回往故土。
不過,對於已佔領地區的流民北歸的行動,司馬珂的要求是暫緩半年,待得江北之地逐漸穩定了下來,一應事宜全部上了軌道之後,再北遷不遲。
相比京口之民的歡欣鼓舞,建康城的氣氛卻是詭異得多。
孫綽、許洵等名士自是歡欣鼓舞,連日潘樓和秦淮河上彙集建康城內的名士,舉行文會,為司馬珂的北伐大捷歌功頌德,大書特書。
而那些與北伐相關計程車族,如秣陵紀氏、陳郡謝氏、潁川荀氏等北方士族,以及有子弟參與北伐的江東士族,自然極其興奮。
但是對於大多數北面士族和江東士族來說,反響並沒有那麼熱烈。總體來說,北伐對江東士族毫無利益糾葛關係,自然是不冷不熱。而對於那些南遷的北面士族來說,早已沉醉在江南的溫柔富貴鄉里,沉醉在載歌載舞之中,早已失去了迴歸故土的念頭.
相反,北伐還給南北士族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各家士族門下的佃農們,不少原屬南渡的北地流民,聽得北伐軍連戰連捷的訊息,一個個興奮異常,與京口的流民一樣,開始憧憬著迴歸故地之事。
由於紅薯和土豆的推廣種植,加上壬辰詔書的頒佈,百姓可自行開墾山地種植紅薯和土豆,導致大量的良田,出現無人耕種的局面。各士族不得不將佃租由六七成,降為三至四成,損失可謂極其慘重。幸得占城稻的推廣,提高了稻米的產量,彌補了眾士族的損失。
永嘉之年,衣冠南渡,渡江而來的北地流民數百萬,大都依附在來自北面的僑姓士族門下。一旦北面的流民,全部渡江北歸,各北方士族名下的良田,將出現無人可耕種的尷尬境地。這對諸北方士族來說,可謂是致命的打擊。
所以諸北方士族,對於司馬珂的北伐大勝,非但沒有表現出興奮和榮耀的意思,反而對此深為痛恨之。
…………
建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