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南,三十里外。
旌旗如雲,煙塵滾滾,桓溫率著一萬三千多神策軍向滎陽城洶湧而來。
桓溫原本是提前奉司馬珂之命,前來協助謝尚鎮守滎陽,以防羯人大軍進攻滎陽,而襄城郡的駐守事宜則由荀蕤的荊州軍接替。
然而,趙軍卻在他抵達滎陽之前,便已兵臨滎陽郡城之下,率先發動了進攻,桓溫也是前天才得到的訊息。
得到羯人進攻滎陽的訊息,桓溫反而放緩了行軍的速度,因為他知道以驍烈軍的戰鬥素質,以及謝尚軍事能力,羯人就算十萬大軍,也不可能在短期之內攻下滎陽。
反而,最為危險的是正在行軍途中的神策軍!
羯人能佔據中原之地,靠的就是騎兵。騎兵攻城不行,但是野戰縱橫無敵。當年寧平城之戰三千騎兵殺晉軍十萬,雖然說是群龍無首,沒人指揮,但是騎兵對步卒的優勢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萬多的兵馬,若是在江南之地,能佔滿整個地面,兩邊不是湖泊就是丘陵,騎兵想要自兩翼騎射襲擾幾乎沒有空間。但是在中原的平原地帶,一眼望過去,除了平地還是平地,莫說一萬兵馬,就是二十萬兵馬,羯人的騎兵照樣可以圍著你打轉,來回馳射。雖然說騎弓比不上步弓,但是騎兵來去如風,步弓根本沒辦法跟上騎兵的步奏,除非你整隻兵馬都是弓弩手,否則只能被他不斷的襲擾和拋射,造成混亂,乃至潰敗。
所以,神策軍雖然聲勢浩大,但是行走的速度卻不快。而桓溫也仿效司馬珂,派出塘騎偵查,而且是派出了三十六路塘騎,偵查範圍最高可達三十六里。但是由於塘騎會遇到敵軍的偵騎驅趕,實際上能確保的只有二三十里的偵查範圍。
前頭偵騎來來往往,不斷的揮舞著各色的旗幟,傳達著前方的軍情。越是接近滎陽地界,桓溫愈發變得小心謹慎。
一騎塘騎,飛奔而來,急聲稟報道:“啟稟將軍,前頭羯人騎兵來襲,已在二十餘里之外,羯人騎兵聲勢浩大,預計兵力在八千以上!”
桓溫的臉色大變。
一名騎兵,在野戰之中抵得上五名普通步卒,這八千以上的鐵騎,可抵數萬大軍。果然這羯人他孃的是想要吃掉他這隻步卒了。
桓溫冷聲笑道:“他孃的,羯人的胃口挺大的,想要吃掉老子,豈有那麼容易?傳令,停止前進,整頓佇列!”
二十多里的距離,羯人縱馬只要半個多時辰便可抵達,桓溫必須在半個時辰之內完成排兵佈陣,以迎接羯人的騎兵衝擊。
好在司馬珂和桓溫等人,在北伐之前,便已預先模擬了遇到騎兵衝陣的戰法,所以倒也算是訓練有素。
當即,桓溫立即令將士排出一個類似四門兜底的陣型出來,即四面都用輜重車守住,軍馬也分為四營,分別面朝四個方向防守。前排是重甲刀盾兵,後排是手執長竹矛的步卒,再往後是弓箭手,最中間則是弩箭手。
眾神策軍,在桓溫和諸將的指揮之下,迅速排列陣型,不到半個時辰的功夫便已排列好。戰陣長寬各達兩百多步,形成一個巨大的軍陣。
大陣的中間,桓溫令人用儲物的木箱搭了一個一米多高的臺子,長寬各三米,纛旗手站在正中,而桓溫則手按長劍,立在纛旗之下,四邊各立了一名手執各色令旗計程車卒。
一萬多的兵馬,並非全部要看令旗行事,桓溫將並兵馬分為四營,各自的統領便可自行進行防禦作戰,他指揮的是手持十石大黃弩的弩箭手。
羯人想要吞掉他這一萬多的兵馬,他也要讓羯人多放點血才行。
前頭的塘騎,一個接一個的退了回來,不斷的稟報羯騎的距離,等到戰陣排好之後,羯騎已經到了五里之外。
轟隆隆~
遠遠的天邊滾來一陣雷聲,整個地面似乎都在顫抖。
桓溫立在高臺之上,在這一覽無餘的平原之上,可以看到三里之外的距離。
那天際邊湧起一大片烏雲,羯人的騎兵真的來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