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對他封賞之後,他也照例對此戰的功臣之將,予以請功封賞。
桓溫由都亭侯晉封為都鄉侯,食邑八百戶。
晉封虞嘯父為舒縣子。
晉封顧會為廣陽子。
晉封殷浩為烏程伯。
晉封李顏為丘縣伯。
其餘有功將士,皆予以封賞。
………………
司馬珂率舟師順江而下,進入荊州之後,看到的則是一片繁華的景象。
江南之地,到處都是綠油油的一片,除了栽種在良田裡的水稻,更多的是綠色則是土豆苗和紅薯苗。
經過一年三季的栽種和推廣,老百姓更喜歡種植土豆和紅薯,原本作為主糧的水稻反而淪落為次要農作物。
沒辦法,土豆和紅薯的產量實在太高了。
這兩種農作物對於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簡直就是天賜的救命之物。而且由於土豆比起紅薯更適合作為主糧,所以種植土豆的更多一些。
土豆生長期短,一年能種三季,對土地的要求也不高,平地能種,山上也能種,更重要的是產量高,一畝地,就算打理得不好能產五六千斤土豆,而水稻則只不過百餘斤。
若是遇到大旱,水稻的產量則更少甚至顆粒無收,而土豆抗旱性遠遠強於小麥。算起來即便是風調雨順之年,種水稻一畝地一年的收成才一百三四十斤,而種土豆一年能產兩萬斤,簡直就是天差地遠。
按照司馬珂的說法,現在的百姓生活富裕了,很多百姓都一天吃三頓了,早上吃烤紅薯,中午吃土豆,晚上吃馬鈴薯,很多人晚上還要來一頓洋芋做宵夜。
不過這只是司馬珂的說法,土豆在這個時代統一被稱為仙豆,而紅薯被稱為仙薯。
只有那些稍稍有點家底的百姓,才會用稻米用來搭配和調整食物結構,而對於大部分普通百姓來說都是吃幾天土豆和紅薯,才偶爾吃一頓米飯來改變食物的單一性。
總體來說,除了那些天生懶惰的二流子,江南之地絕大部分的百姓,肚子的問題還是解決了。
僅此一項,司馬珂的聲望便在民間,便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
回到京口之後,凱旋的北府神策軍,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謝尚、夏侯長等人親率數萬將士在京口渡口迎接西征歸來的舟師。
一時之間,整個京口都沸騰了起來,既為了迎接自家的兒郎大勝歸來,更為了迎接那被京口之民奉若神明的西陽郡王、大將軍司馬珂。
京口之地,乃北面流人聚居最多之地,這些被迫背井離鄉的流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迴歸故地,北伐的呼聲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