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晉擊天下> 第165章 強弩重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5章 強弩重甲 (1 / 2)

司馬珂加徐州刺史的訊息,傳到了武昌郡,隨後庾亮立即派人前往打探虛實,很快便得知了郗鑑的用意。

庾亮氣得差點沒把案几拍碎,在徵西將軍府暴跳如雷,見啥摔啥。

京口之兵,庾家可是虎視眈眈已久,畢竟郗鑑只有不到兩年便要致仕了。在庾亮看來,那便是他碗裡的肉,勢在必得。誰知道郗鑑居然要拱手讓給司馬珂,叫庾亮如何不怒。

庾亮想起當年西陽王司馬羕臨死之前說的話,“孤若身死,汝亦滅族”,這句話或許當時只是司馬羕的一時氣話,但是隨著司馬珂的逐步強大,卻令庾亮逐漸心中不安起來。

這一年多,司馬珂崛起得太快了,快得不可思議。一旦再被其接手了京口之兵,便足以與庾家分庭抗禮,這是庾亮最不想看到的。

更何況,司馬珂手握重兵,又是宗室之身,若是按此勢頭下去,更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以庾亮的小人之心,一旦司馬珂發動著政變,其又是宗室,很快便會被南北士族所接受,屆時作為司馬珂的世仇的庾家,更是處於極為不利之地。就算司馬珂不發動政變,但是其才十六歲,熬都能熬死庾家五兄弟,而庾家的第二代必然也遭到清算。

庾亮不再猶豫,他要在司馬珂正式接手京口之兵前,要將這件事徹底扼殺在搖籃裡。對於他來說,是該圖窮匕見的時候了。

於是,他立即召集諸將,四個弟弟除了遠在會稽的庾冰之外,庾懌、庾翼和庾條也在徵召之列。他以北伐之名,讓各兵鎮的諸將徵募兵馬,準備起事。

…………

公元337年春,建康和京口一帶已經全面推廣種植土豆,並逐漸向整個南徐州和揚州以東地帶推廣,而紅薯也逐漸推廣開來。

司馬珂身兼左將軍和徐州刺史兩職,在京口和建康城兩地來回跑,畢竟相距才一百多里地,半個月在建康城,半個月在京口。

建康城的兵馬是他的根本所在,而京口之兵是未來強化自己力量的希望,兩者都不能放。不過他回建康城,更多的只是對天策軍和羽林騎予以監督、檢查和指導,重心還是放在京口。

雖然說郗鑑已經給他在造勢,而且因為土豆的推廣,京口軍民對他印象也極其不錯,但是要順利接手一隻以流民為主的重兵,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畢竟虎軀一震,四方來投這種事情,只存在意淫之中。

好在郗鑑對司馬珂的好感度已爆棚,決意將京口之兵託付,沒有半點保留。每次巡營,郗鑑都要帶著司馬珂在身邊,不厭其煩的講解,讓其逐步熟悉各軍的狀況。甚至,一些重大的軍事會議,也會邀請司馬珂參加。

眾北府兵將士心中其實已然明白,老太尉今年已六十八歲多,不到兩年就要致仕,未來接手京口的必然是左將軍司馬珂。

…………

建康城,天策軍大營。

校場邊上,司馬珂勒馬而立,正在觀看眾將士的訓練,荀蕤輕輕的策馬而來,遞給司馬珂一杆大戟。

司馬珂原有的兵器是朴刀,但是朴刀終究長度有限。後因紀睦送了司馬珂一本武經《單手十八挑》,司馬珂對其招式極為感興趣,便令人造了一杆大戟。

這戟身用的是馬槊的杆做的,所謂馬槊杆,便是用最上等的拓木,削成篾片,與桐油、葛布、麻繩和生漆粘合製成,做一杆馬槊杆需要三年以上,而且一次製作十杆最多成功兩三杆。這樣的槊杆,輕巧、堅固而充滿韌性,不但刀砍不壞,而且很難折斷。

司馬珂不喜歡馬槊,故擷取的馬槊杆加上戟頭和纂尾,以做大戟。

那戟頭是傳說中的方天畫戟。戟的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透過兩枚小枝與戟尖相連,單耳為青龍戟,雙耳則為方天戟。

方天戟使用複雜,功能多,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恰恰適合司馬珂。

紀睦的那本《單手十八挑》,並非像中說的那麼神,無非是十八種攻擊方式,包括剁、刺,勾、探、掛擄、磕,衝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橫砍,截割,平鉤,釘壁,通擊,挑擊,直劈等十八種招數。司馬珂因有刀法基礎在身,只用了三個月便練得極其熟練。

司馬珂接過戰戟,發現這把戟做得十分精緻,杆身畫有龍身,戟身以龍頭吞之,故荀蕤給其名為“神龍戰戟”。

戟重約重12市斤,按照時下的重量就是27斤。用槊杆做成的戟杆長一丈三尺,約大概三米有餘,因為有熟銅纂尾用來吊重,在離尾部三尺的地方用手指勾住,就能保持全戟的平衡。也就是以司馬珂的勇力完全可以單手握住尾部三尺的地方,使單手十八挑。

這樣司馬珂若想衝殺敵陣,完全可以右手戰戟,左手朴刀,右手持戟遠攻,左手持刀護住近身。

司馬珂對這杆精製而成的戰戟十分滿意,當即在馬上使了一全套單手十八挑的戟法,惹得眾將士一陣喝彩。

司馬珂回頭問向荀蕤:“兩千副明光鎧及一千把大黃弩趕製如何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