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晉擊天下> 第79章 奇陣(求追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9章 奇陣(求追讀) (2 / 3)

第一次攻城失敗之後,趙軍暫時停止了強攻。石邃雖然悍勇,但並非魯莽之輩,他看出守城的將領並非等閒之輩,自然不願意拿人頭來堆。

城下的趙軍步卒兩萬,精騎兩千,從城北轉移到城東駐紮了下來。趙軍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圍而不攻,引誘晉軍往北門突圍,一旦晉軍突圍,兩千鐵騎追殺之下,便是晉軍的噩夢。

當年寧平城之戰,二十萬西晉軍民都沒在三千羯騎手下跑掉,何況只是數萬百姓和五千計程車卒。就算晉軍棄百姓於不顧,同樣能跑掉的也不多,而且歷陽城便成了肉城一座,任趙軍宰割。

若是死守,當然能守住。但是歷陽城百姓五萬餘人,守軍五千餘人,還有牲口嚼的,一個月光米糧都要消耗數萬斛,最多兩個多月就要斷糧了,坐以待斃。

過了三天之後,石趙徵東將軍麻秋也率一萬大軍抵達了歷陽城下,不過麻秋並沒在城下呆多久,便拔營起寨,往東去了。

往東而去的麻秋,直接斷了歷陽城晉軍的退路。更為搞笑的是,麻秋的大軍離烏江城還有六七十里地的時候,歷陽城三營守軍,便望風而逃,直接渡江而去,留下一城的百姓面臨趙軍的兵鋒。

幸虧麻秋此人是匈奴人,雖然也極其殘忍嗜血,但是比起羯人又要柔和了許多,在歷陽城沒有抵抗的情況下,佔領歷陽城之後,雖然免不了縱兵劫掠,並未大肆屠戮百姓。

至此,歷陽城便真的成為孤城一座,守軍也成了孤軍。

至於江南的王導,更沒了渡江救援的勇氣和魄力;東面的徐州的重兵主要駐紮在京口,既要協助拱衛京師,還要防止庾亮趁機東進;西面的庾亮正隔岸觀火,巴不得王導戰敗,趁機一舉將王導一擼到底。

歷陽郡成了棄地,紀睦、虞洪和司馬珂,也成了棄子。也成了王導和庾亮兩大世家勢力之間鬥爭的犧牲品。

只是江南的王導等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此刻歷陽城內的司馬珂等人,並沒有即將糧盡援絕的悲壯,而是在積極備戰,準備一舉破敵。

按照司馬珂的標準,城內軍士在五千根青竹裡精選了三千根青竹。每根青竹粗細適中,統一截成兩丈五,約六米,在前端套上槍頭,並予以繫結,尾部綁上鐵塊以保持平衡。

司馬珂製作的便是長達六米的簡易長矛,尾部綁了條狀重物,握住後部兩米以內的位置便可保持平衡,前頭還有近四米的距離用來擊刺敵軍。

明代有“槍頭不過四兩”的說法,不過用的卻是司馬珂叮囑俞弼特製的大槍頭,這種大槍頭是仿照紀效新書所述的透甲槍頭,整個槍頭長64厘米,刃長42厘米,透甲能力極強,重量也達到了八兩。

經過浸泡再燻幹之後的青竹不但極其堅韌,不易彎折開裂,而且分量極輕,近六米的主杆只有一斤二兩重,加槍頭重約兩斤,又在尾部綁了差不多兩斤的石塊或鐵塊以維持槓桿平衡,一杆超長竹矛共重四斤,對於戰兵來說,算不得太重。而且長矛兵並不需要舞來舞去,只需要向前擊刺即可,這個重量正好適合。

最重要的是,這種戰矛的成本最低,可以批次製作,成本不及馬槊的百分之一。

歷陽城南的空地上,一隊隊正手持長竹矛在列隊訓練,以適應這種新兵器,並保持有序的佇列。

沒錯,司馬珂便是要仿照馬其頓方陣,將城中守軍訓練陣法嚴明、佇列整齊的步兵方陣。

初始的訓練是以五十人為一組,每組配備一名喊號者。

號子便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左右左”,“左”邁左腿,“右”邁右腿。十人一排,一共五排,步卒們踏著號子的節奏緩慢而有序地前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