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會是跟自己其他電影一起打包賣的吧?”
“如果是這樣的話倒是能理解了。”
“並不是這樣,人家就是專門去賣《澤寶》了,聽說是重新剪輯了一個版本,據說那個版本很好。”
“重新剪了一個版本?”
“是的。”
“過審了嗎?”
“又沒有公開放映,也沒有參賽,不過是拿去私下放映給一下買家看,並不需要送審。”
“這種電影也沒有什麼敏感的東西,不是嗎?”
大家都對周雲賣《澤寶》這件事議論紛紛。
這些議論背後,最根本的其實還是想要知道,周雲是怎麼把《澤寶》這部電影給賣出去的。
他們想要複製這樣的路。
而除了想要開拓這一業務,更多的電影公司則是把念頭打到了自己庫存的那些還沒有在海外售出發行或者播映權的電影。
這些年,華語電影做了很多影片出來,也有很多影片都在陸陸續續地走出國門,但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也只是在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幾個國家打轉,沒有真正地開拓更大的市場。
根據他們得到的訊息,周雲這一次可是真正地銷售到了歐美那些國家,那是真要一定實力和人脈,人家才會願意看你的片子的。
不是說華語影片就在那邊賣不好。
不是那回事。
而是他們自己早就有了穩定的影片渠道,每一年採購的影片數量和預算,早就是頂格的了。
買這部韓國影片可能也能賺這麼多錢,賣那部日本影片也能賺那麼多錢,都是賺那麼多錢,這個時候,就看誰的售價更低,以及跟誰打交道更快捷、更熟悉。
這都是非常粗淺的一些東西,真正核心的當然不是這些,但其實也就是這些相通的邏輯。
周雲用自己的知名度和麵子能把人給請過來看片,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而《澤寶》能夠用自己影片的質量打動這些買家,讓他們覺得這個電影值得買,未來能賺錢,這就是成功的第二步。
很多影片有實現第二步的能力,卻沒有實現第一步的能力。
很多影片公司就把主意打到周雲頭上去了。
既然寧姚可以把《澤寶》交給周雲她們去負責海外的發行,他們為什麼不可以呢?
這種想法很容易就從他們的腦海中浮現了出來。
周覽回國的時候,已經約了差不多十家電影公司的老闆見面,都是那種小型或中型電影公司的老闆。
像新盾、海池這種大公司,有自己的渠道,用不著周覽他們,但是像這些實力一般的中小型公司,他們自己沒有這個人脈渠道,周覽的渠道就顯得尤其珍貴的。
周覽都沒有想到,這一次在柏林賣《澤寶》,竟然會幫她開闢一項這麼嶄新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