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國外,大概是03年開始,西方世界的環保鬥士們終於熬出頭了,紛紛叫囂著要搞清潔能源環保,並漸漸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在此壓力下,或者說為了獲取選民們的支援,西方國家不得不開始重視汙染和環保問題,紛紛上馬清潔能源專案,以至於光伏產品的國際需求量暴增。
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內扶持,國外助攻,再加上天朝擁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國際市場佔有率一下子就做到了90%以上,壟斷了全球光伏市場。
但這其中有個很嚴重的隱患。
光伏產業作為集光學、電磁學、半導體、機械、化工等為一體的高新產業,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含量較高。
而當下的華國光伏企業,在產業鏈上游缺乏製造工藝,諸如多晶矽、單晶矽、矽片、光伏玻璃等生產技術,90%是在西方國家手裡捏著,下游產業鏈又缺乏電站技術,90%的銷售市場是在海外。
比如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國內半導體晶片產業,這個前世路人皆知。
總而言之,華國的光伏產業產品,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游,即光伏元件這一塊,因為這一塊沒有什麼技術,純粹靠人力勞動……
靠人力換資源,再用資源換技術,是這個時代幾乎所有華國企業的必經之坎,無可厚非,所謂的“中國製造”一開始其實是“中國加工”,賺取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辛苦費,真正賺錢的上下游高附加值產業,全都捏在外國企業手裡。
但是,“國際市場佔有率高達90%”這一噱頭著實耀眼,而且哪怕只是那點辛苦費,也讓頂著“高新科技”帽子的華國光伏企業們撈了不少錢,2005年2007年短短3年時間,已經有十二家光伏企業赴美上市!
所以華國的光伏企業們就飄了,瘋狂加開生產線,其他企業看到這玩意賺錢,又有國家扶持,也一窩蜂進入這個行業,結果短短3年時間,國內就有了上千家光伏企業。
其實如果日子就這麼一塵不變地過下去也沒啥,但國外相關企業以及國際資本們,豈會對此視而不見?
國際資本講求的是強盜邏輯,尤其是西方資本。
其大致套路一般是:先用技術碾壓你,比如收取高昂的專利費或是技術封鎖,如果技術上壓制不住,那就把你趕出市場,比如反傾銷、關稅等手段,如果這也不好使,那就直接打劫,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不過在此之前,如果技術和市場都在他們手裡的話,還有一個套路:用金融手段洗劫!
西方資本,玩金融那可是祖宗級的,而國內這些光伏企業,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既幼稚又單純。
在國際市場上,國內光伏企業猶如一頭走在沙漠裡的水牛,愚笨好欺負,肥美又可口,於是自2005年開始,從華爾街到倫敦、法蘭克福,國際資本們全都盯上了這頭水牛,並十分有默契地定下了一致的目標:圍獵華國光伏產業!
於是這些國際資本藉著光伏產品市場需求量暴增的機會,將多晶矽、單晶矽等上游原材料的價格暴拉,如多晶矽的價格,就從2005年的40美元/千克,漲到2008年500美元/千克,暴漲十二倍!
而只是作為中游加工商的國內光伏加工企業,上游技術和下游完成品都不在自己手裡,自然就沒有定價權,再加上國內上千家企業內部惡性競爭,最後不得不陷入了高價收購原材料,低價賣出加工品的怪圈。
其實這事兒在華國並不算怪圈,方傑的老爸方萬興,所在的大型冶煉公司,90年代期間,受國際有色金屬行情影響,一直就是這個樣子。
其以高昂價格進口的礦石,然後生產出來有色金屬,主要產品是銅,但越生產越虧,完全是靠著賣掉附帶提煉出來的黃金和白銀吊著命,否則早就倒閉了。
所以江城光谷這邊光伏企業講明情況後,方傑雖只是瞭解了個大概,卻也感同身受,瞬間明悟了這其中的市場邏輯。
這個邏輯,說直白點,就是西方資本毫無節操,盡不幹人事兒,人為操縱故意下套,用金融工具洗劫國內的狗大戶。
不過這事吧,該交的學費得交,如果方傑不是重生者,照樣會被國外資本玩得團團轉。
還有就是,他覺得國內這幫光伏企業也是有些不爭氣,賺了那麼多錢甚至都上市了,居然不思進取,不去買技術買人才自己開闢上下游產業鏈,而是拿著這些錢繼續擴大中游產業生產線,完全沒有危機意識。
“怎麼沒有?我們幾家大廠,幾乎每家都投資了幾十甚至上百億,建造多晶矽、單晶矽等原材料廠!”
“此外,我們還跟國外上游原材料生產商們,簽訂了期貨價格合同以控制原材料繼續上漲的風險!”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