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平凡之路》,將總決賽晚會現場氣氛,直接推向了巔峰。
歌聲結束時,無數現場觀眾懷著難以自抑的心情,或是流著淚或是紅著眼眶,向舞臺上的方傑,瘋狂地揮舞著雙手,高聲歡呼著、尖叫著,然後又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
一開始,觀眾們其實對方傑的唱功和表演並沒有太高的期待,誰都知道他不是專業歌手,寫歌寫的好,不代表唱也唱的好。
但是這場表演結束後,所有人終於明白,有時候唱功真的不能代表一切,歌曲本身足夠優秀才是王道,《平凡之路》這首歌只要不是讓一個五音不全的人來唱,估計都能達到差不多的效果。
方傑隨便拿出一首歌,僅憑歌曲本身的過硬質量,就已經吊打其他所有參賽選手,這也再次證明了一件事:他的音樂創作才華是毋庸置疑的!
這句老調重彈的話,觀眾們甚至包括業內專業人士,都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但每當大家以為某一首歌已經是方傑的創作巔峰時,結果馬上就會被再一次重新整理認知。
當國內的音樂人們,看著方傑拿出一首又一首經典之作,而且每一首都是他們這輩子可能都寫不出來的歌曲時,那種心情簡直無法形容。
自慚形穢,還是苦澀?
不好說,但有一點必須承認:服氣!
此刻坐在場下的天才音樂人周董,就是這樣的心情。
方傑“創作”出來的這些歌曲,外行人只是覺得好聽,但內行人周董知道,這些歌曲的旋律、節奏、結構、編曲以及歌詞的處理上,絕對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關鍵是曲風還不一樣。
音樂人創作歌曲,就像作家寫一樣,文風氣質是很難改變的,在某一類風格上能做到極致就已經相當了不起。
而方傑的這些歌,居然包含了流行、搖滾、民族、爵士、國風、電子等諸多元素,且依然能保持超高水準,還能有一定的創新,這就很不講道理。
這其中任何一個元素單獨抽出來分析,都能讓周董受益匪淺,迸發出了許許多多的靈感,尤其是國風這一塊,甚至腦海裡已經有了有些旋律的片段。
不光周董有這種感覺,觀看了今晚這場總決賽晚會的音樂人們,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收穫,而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未來改變了整個華語樂壇的生態格局,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創作人才。
這種影響,還包括對廣大觀眾,尤其是那些還在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吸引了更多的優秀的年輕人走上了音樂這條道路,其中的佼佼者也成為了未來華語音樂對外文化輸出的得力干將!
這是一個很好的跡象,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方傑並不反對娛樂圈,只是反對娛樂圈的亂象,無論是放任娛樂圈亂象叢生,還是將其一棒子打死,都是要不得的。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韓流之所以能席捲東南亞地區,離不開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援,也少不了無數娛樂明星們的飛蛾撲火,有些娛樂節目或者說文化產品,並非只是糟粕。
比如後世一些華國綜藝有不少老外參加,這就是文化輸出帶來的影響力,一些狗血古裝偶像劇在海外大獲好評,網文能讓癮君子老外成功戒癮,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輸出的成果。
在外國勢力環伺、圍追堵截之下,單憑實業興邦,太惹眼,很容易遭到阻擊,前世的華為就是如此,而且老外們並不瞭解華國的國情,以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很難接受華國的崛起。
所以要加速華國的崛起,減少阻礙,發展實業是硬實力方面,而軟實力文化輿論方面也得跟上,要讓老外們瞭解並喜歡上華國的文化,成為華國的粉絲,那麼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就像當下的國內環境一樣,大家把花旗國吹得天花亂墜,成為了人人嚮往的地方,文化上被韓流、花旗國商業大片侵襲,出現了哈韓族、哈美族,吸引了大批人才過去給他們國家做嫁衣,這就是人家文化輸出的威力。
華國人就是太老實,謙虛謹慎、埋頭實幹才是優良傳統,沒有老外們會自吹自擂,也沒有他們那麼不要臉,方傑決定為國家補齊這個短板,透過文化輸出把國際輿論造起來。
他此生的目標之一就是,有早一日,要讓全世界各國民眾變成哈華族,要讓華國像當下花旗國那樣,成為人人仰望、心目中的聖地一般的存在,要讓華國的綠卡成為其他國家民眾求而不得的身份牌。
嗯,事實上,在方傑重生前,已經有點這些苗頭了,不過他覺得還不夠,效率太低,也存在著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
既然重生了一回,且必定不會平凡,那麼自當是匹夫有責!
當然,要實現這些,還需要時間慢慢沉澱發酵,不是一檔綜藝節目或者一款網路遊戲就能夠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