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垃圾食品援助蜀漢> 第一百二十七章 蜀中世家問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七章 蜀中世家問題 (1 / 2)

光復成都後自然又是千頭萬緒的善後工作,好在漢軍文武對此已然經驗豐富,以陳粲、薛讓和嚴岌為首的文職官員負責複雜煩瑣的民政,以趙全、爨谷和楊稷為首的將領則挑起收編俘虜、整頓軍隊和招募新兵的軍務擔子,讓張志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去辦一件更為重要的大事——安撫和籠絡蜀漢舊官,還有實力遠遠強過南中大姓的蜀中世家豪族。

聯絡蜀漢舊官和蜀中世家豪族的差使,被張志交給了曾經在蜀漢中樞混得風生水起的閻宇,結果閻宇也沒有讓張志失望,才剛到了光復成都後的第四天,同時也是張志抽到了軍用梅菜豬肉罐頭和一升裝清米酒的同一天,閻宇就領著一小群蜀地世家的代表,來到了益州刺史府拜見張志,同時前來拜見張志的,則還有趙雲的長子趙統,鄧芝的獨子鄧良和李福的兒子李驤等曾經的蜀漢官員。

趙統、鄧良和李驤等蜀漢官二代之所以能夠留在成都見到張志,全是託了他們的父親一個比一個清廉貧窮的福,曹魏滅蜀之後,司馬昭為了加強對蜀地的控制,強制遷徒了宗預、廖化和諸葛均等蜀漢重要文武移居河東,連同他們的家眷、部曲和奴婢等共計有三萬餘人,趙統和鄧良等人則因為他們的老爸憨厚蠢笨不會撈銀子置家產,家世力量薄弱得可憐,所以沒上遷徒名單,得以留了下來有機會陪著張志吃垃圾食品。

當然,能夠留下來看到大漢旗幟重新插上成都城頭這一天,對趙統和鄧良等人來說目前是禍是福目前還誰也不知道,所以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南中魔王張志時,趙統和鄧良等人難免有些拘謹,即便強作歡笑,也難掩心中忐忑,怕的就是張志強制徵辟他們為官,然後漢軍又很快就被晉軍所滅,拖累到他們的全家老小。

就連趙統這些蜀漢官二代都對張志不是信心十足,自然也就不用說杜軫、何攀、李毅、文立和李密等蜀中世家的代表了,全部都是向張志行了禮之後就坐下一言不發,毫無重回故國的喜悅,張志對此也毫不奇怪,只是在象徵性的客套了完了以後,突然問了這麼一句……

“各位前輩兄長,兩年多亡國奴的滋味如何,好不好受?”

眾人驚訝抬頭來看張志,坐在一旁的閻宇忙說道:“各位不必拘束,只管暢所欲言就是了,後將軍他就是這個直脾氣,說話直來直去,最不喜歡虛禮客套。”

張志微笑點頭,又說道:“閻老將軍說得很對,各位前輩兄長只管暢所欲言,請都說一說,當亡國奴的滋味是什麼感覺?”

畢竟是趙雲的大兒子,遲疑了一下後,趙統還是第一個答道:“回稟後將軍,當然不好受,看到我們大漢曾經的仇寇曹魏賊軍在成都耀武揚威,對我們大漢官吏軍民呼來喝去,又看到他們在成都之亂中姦淫擄掠,肆意屠殺我們大漢的官員將士,我們這些大漢的舊臣當然是心如刀割,以淚洗面,無比深恨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與魏賊拼死一戰,活下來忍受這樣的屈辱?”

鄧良和李驤等蜀漢官二代紛紛點頭,都承認當亡國奴的滋味確實不好受,張志微笑點頭,又說道:“趙領軍所言極是,晚輩雖然僥倖沒有當過亡國奴,卻深知這樣的滋味絕對不好受,試想我們的丞相五出祁山,大將軍九伐中原,與曹魏賊軍結下了多少血海深仇?曹魏賊軍僥倖得勢,又怎麼可能會錯過這樣的報復機會?在這樣的報復面前,各位前輩心中的痛苦煎熬,晚輩自然是可想而知。”

“昨天,晚輩去皇城拜偈大漢太廟時,也感同身受了這樣的滋味。”

張志又緩緩說道:“看到我們大漢列位皇帝的靈位,還有昭烈皇帝的靈位,想起我們大漢高祖的創業之艱難,昭烈皇帝三興炎漢時的辛苦奔波,丞相和大將軍屢伐中原卻無功而返的壯烈,還有無數大漢將士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晚輩的心中之痛苦,又豈能是心如刀絞這四個字可能形容?”

說到這裡,張志還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哭泣著說道:“各位前輩,在那個時候,晚輩還彷彿看到了夷陵的大火,昭烈皇帝率領大漢將士在馬鞍山的血戰;看到了丞相在五丈原的蕭瑟秋風中病逝,我們大漢將士的三軍號哭;還有大將軍在收到陛下投降旨意時的淚中帶血,大漢將士的拔刀斬石;那些畫面,每一幕都讓晚輩淚如泉湧,也每一幕都讓晚輩痛不欲生啊……。”

聽張志說得動情,又回想起了幕幕往事,閻宇、趙統和鄧良等人難免也是個個鼻子發酸,眼中流淚,繼而象張志一樣泣不成聲,杜軫與何攀等世家代表雖然沒有這樣感受,但也都陪著假惺惺的留下幾滴眼淚,張志則突然一抹眼角,收住哭聲,哽咽說道:

“還好,天亮了,天不絕我炎漢,我們大漢軍隊終於還是從南中打回來了,還一舉奪回了我們大漢曾經的國都成都城,光復舊土,迎回君上,已經是指日可待了。”

“光復舊土?迎回君上?”

聽話聽音,聽得張志的這句話,杜軫、何攀和李毅等世家代表馬上就是心中一動,浮想聯翩。趙統和鄧良等蜀漢官二代則趕緊都說道:“這都是後將軍的功勞,若非後將軍在毋斂一柱擎天,保住了大漢在南中的疆土,我們炎漢只怕就已經真的亡在了魏賊之手了。”

“這都是眾將士的功勞,晚輩豈敢一人獨居?”張志謙虛了一句,又說道:“還有,晚輩現在的帳下文武匱乏,還得請各位前輩莫嫌晚輩名微德薄,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幫助晚輩早日收復舊土,迎回君上,再興我炎漢的江山社稷。”

目前還看不出漢軍將來有多大的前景,即便是趙雲的兒子趙統聽了這話都難免有些猶豫,張志等了片刻不見回答,便又落淚說道:“各位前輩,難道你們真的嫌晚輩出身寒微,不肯屈身在晚輩帳下?再或者,你們真的甘心一輩子當亡國奴,不願再回大漢朝廷效力?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晚輩絕不強留,晚輩這就恭送各位前往晉地,絕不挽留。”

見張志已經把話說到了這個地步,剛剛還哭得死去活來的趙統和鄧良等人也不好意思,只能是紛紛硬著頭皮離席下拜說道:“後將軍既不嫌棄我等才疏學淺,自當報效犬馬之勞。”

張志一見大喜,趕緊起身將趙統和鄧良等人一一攙起,又隨口封官許願,給趙統、鄧良和李驤等人封了一些文武官職,讓他們留在軍中聽用,待確認了他們的能力優劣再更進一步提拔——其實也是先當吉祥物養起來,漢軍目前在成都平原只有成都一城,文武職位僧多粥少,有實權的職位南中老人都還分不過來,又能讓趙統和鄧良等人立即掌握什麼實權?

將趙統等人請回座位後,張志並不急著回座,只是直接轉向坐在趙統等人對面的杜軫與何攀等人,微笑說道:“各位先生,還是那句話,志是個直腸子,說話喜歡直來直去,所以也就不客套了,今天我讓閻老將軍把各位先生請來,目的也是同一個,就是想請各位先生不嫌本將軍鄙微,出山到本將軍帳下效力。”

悄悄的用眼角互相交換了一個眼色,武陽豪族出身的李密當了出頭鳥,起身拱手說道:“後將軍恕罪,或許後將軍也曾經聽說過,在下半歲喪父,四歲時母親改嫁,是祖母將在下撫養長大,對在下恩同再造,現在祖母年事已高,榻旁不能無人照顧,所以在下只能是懇請後將軍寬恕,待在下將祖母侍奉到了百年歸天之後,再考慮是否出仕。”

李密帶了頭,杜軫和文立等益州世家豪族出身的名士,也紛紛找各種理由推託,不是說要孝順尊長,就是說自己才疏學淺,無意入仕,說什麼都不敢在漢軍僅有成都一城的情況下給張志當幫兇走狗,將來連累他們全家老小和族人——當然,也更不會發動他們的家族力量支援漢軍光復失土,北伐什麼中原。

早在南中時就已經領教過豪強大戶的德行,張志對此當然毫不奇怪,還無比爽快的說道:“各位先生無須擔憂,本將軍只是邀請你們入仕,絕無強迫你們的打算,你們既然各有原因不能接受,那本將軍自然不會強求。也請各位先生放心,他日你們若是回心轉意,願意幫助本將軍起兵復國,本將軍一定倒履相迎。”

都是人精,聽到張志的這番表態,杜軫和李密等世家代表當然馬上就明白張志是同意他們騎牆觀風,允許他們在形勢明瞭後再站隊下注,所以心中暗喜之餘,也趕緊都向張志連連道謝。

“各位先生不必客氣。”微笑著容忍了這些世家代表的牆頭草隨風倒,張志又突然話風一轉,說道:“各位先生,藉著這個機會,本將軍還想順便向你們討教一件事情——請問一下,什麼是九品中正制?魏晉推行的這個制度,究竟是個什麼意思?”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

杜軫和李密等人有些傻眼,不敢相信張志會連什麼是九品中正制都不知道,然後還是在張志的一再請教下,杜軫才硬著頭皮回答道:“回稟後將軍,九品中正制是在各州設立一名大中正,又由大中正在各郡制定一名小中正,然後專門負責在本地品評人物,選拔官吏,把人物分為從上上到下下九等,然後按照品級選拔官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