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攬總督就是有完全軍權的總督,這類總督是不受帝**區管轄的,他自己組建軍隊,鎮壓州部,維護秩序。
一類是“非總攬”總督,這類總督只有一部分的軍權,帝**區是有駐軍的。
總督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有歷史原因的。
帝國早期,為了減少行政成本,方便各地總督鎮壓叛亂,直接規定“總攬”總督有權組建地方鎮守軍隊,人數不得超過州人數的千分之五。
後來東部地區發展起來了,總督不再適合擁有過大的生殺大權,否則會阻礙經濟,於是產生了“非總攬”總督。
而帝國也認識到“總攬”總督的許可權過大,是帝國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有意識地控制“總攬”總督的數量。
到現在為止,“總攬”總督已經只剩下三位,分別是中州總督王伯安,東秦州總督盛懷軒,和明州總督戈光凜。
其餘所有地區都是“非總攬”總督。
常升凱是“非總攬”總督,雖然也有權力組建軍隊,但要受所在軍區節制。
所以常升凱才積極向秦氏集團靠攏,並排斥石州內的西區軍頭。
秦氏集團基於自身的利益,也同時向常升凱靠近,完全放開了對他的軍權節制。
石州有兩億四千萬人,按帝國律可以組建一百二十萬鎮守地方的軍隊。
這就是石州總督的嫡系,親兒子。
吳培、孫川、李仁、嚴西四位軍頭的部隊,就是野小子。
但這還不夠,為了繞開監管,常升凱還命令吳志輝以聯合會長的名義,集合各地黑幫惡霸流氓,組成私軍,來擴大部隊。不過這支部隊已經被林文打殘了。
常升凱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在石州地盤上狂徵亂斂,又大量種植走私毒品,才勉強撐住。
但野小子也不是全無支援,西部軍區一直在偷偷給於支援,四位軍頭在本地根基也深,還有秦氏集團的敵對方,比如評議會,也給於了大量支援。
於是,親兒子與野小子之間的明爭暗鬥就導致石州變成了如今一副怪局面。
處處都是荒誕,但細究起來,處處又是情理。
現在。
常升凱用獲得的軍援武裝了他的嫡系部隊,撤下了一直圍攻反抗軍的野小子軍,就要派親兒子軍去摘取勝利的果實了。
勝利的天平,似乎向常升凱方傾斜了。
石州。
安民郡。
反抗軍主力已經肅清了郡內所有的敵人,在短暫修整和補給後,正打算向臘口關的胡宗軍攻去。
反抗軍的軍師韓棟忽然獲得了一個訊息,急忙趕來向反抗軍的領袖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