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興一看勢頭已盡,立刻讓他退場。
於是,這老頭怒噴一圈,瀟瀟灑灑地走了,留下一地雞毛,和諸多準備了一肚子髒水沒潑出來憋出內傷的人。
巴哈大運河的主導權爭奪戰是由最高軍部的軍聯委直接負責的,所以沒那麼多口水。
雙方深挖戰壕,多築堡壘,高牆堅壁,就等著來年春暖,冰雪一化,就要開打。
而與教皇國的戰爭,則陷入了非常不利的狀態。
前段時間教皇國要求和談,他們在全世界內做了大量的輿論工作,如果帝國不參加和談,就變成了破壞和平的罪人。
雖然帝國並不在乎,但現在正是戰爭間歇的備戰期間,為了輿論上不那麼被動,最高會派出了特使,去澤州參加了和談。
但整場和談,從頭到尾都是失敗的。
教皇國提出的要求中,僅“將澤州劃入教皇國境內”這一條,就不可能有人答應。
至於他們提出的微乎其微戰爭損失賠償,簡直少得可笑,連談判的特使身家,都比它多。
談判很快破裂了,教皇國立即發動了早已準備好的輿論宣傳。
他們首先在全世界裡大肆宣傳帝國破壞和平,是戰爭的罪魁禍首。
然後把這些新聞轉內銷,在自己的民眾中大肆宣傳,新聞上倒打一耙,說帝國暴虐無常,侵犯教皇國的神聖領土。
在宗教、輿論和新聞的三重洗腦下,教皇國除了一百六十多萬常備軍,再次組建起了一支六百萬人的僕從軍。
根據帝國的情報顯示,教皇國的國內青年人口至少降低了六分之一,因戰爭死亡的人數多達五百萬人,是帝國的三十倍,其死亡者的九成以上是賤民。
大量人口的死亡沒有使教皇國社會秩序崩壞,反而變得好轉。
不論是治安、交通、衛生、經濟活躍和社會穩定程度,都在向好。
因為,帝國內的學者認為有一種可能是,教皇國是利用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降低人口壓力,以避免它的社會高壓鍋爆炸。
換句話說,他們把帝國當成了他們的減壓閥,凝聚器,和政治工具。
不只如此,還搞得帝國在世界輿論上極其被動,連國內都受到了影響。
可以說,他們的目的完全達到了。
但就是因為做得太好了,帝國現在的怒火已經不可壓抑了。
李龍興的親征被全票透過,六大軍區都會派至少一個集團軍來接受皇帝陛下的指揮,中央軍區則會出動三個集團軍,皇家近衛軍出動四個集團軍。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林文撕毀停戰協議、在石州悍然開戰的訊息傳回來了。
敵對集團刻意控制了訊息傳遞的時機,選擇一個在帝國最團結、最激憤的時刻把訊息送達,以便於顯得林文就是破壞團結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