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費了好大力氣才擺脫了大媽的糾纏,到山體大樓裡走了一圈。
確實如他們所說,所有過道樓梯都很狹窄。
當初【問道於天】給的建築圖為了最大限度的擴大生活區域,把公共區域壓縮到了極致。
如果放在前世,這種設計師直接就被地產商拖出去斃了,公攤面積這麼小,你會不會玩
但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也不好,一棟山體大樓裡塞了十幾萬人,這狹小過道簡直就是噩夢。
不過,除此之外,倒沒什麼別的難以忍受的了,山體大樓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修整,已經越來越像一個居民區,而不是一個山洞了。
山體所有粗糙的地方都被磨平,鋪上了暖色的牆紙,地面上也蓋上了木製的地板,電燈遍佈了每一個角落。
住人的大蜂窩房裡,全部都是排列整齊的多層木製床。
為了防止從高層床上摔下,以及給於人們一點點可憐的**權,床都是用木板封閉的,像一個開了窗戶的棺材。
由於白班和夜班的人用的是同一張床,他們互相協調好各自劃分一些私人空間來存放各自的私人物品。
大樓裡每一層都有廁所,廚房,澡堂,基本生活設定全都有,雖然生活談不上多好,但卻給人一種穩定安穩的感覺。
難怪這還沒過多久催婚大媽就出現了。
山體大樓的內圈是山體大公園、大廣場,這是給人們舒緩心情用的,大樓裡空間狹窄,不見陽光,住久了難免產生壓抑心理。
黃明蕭特別瞭解民心,他把山體大公園和大廣場做得特別好,一到這裡,就彷彿到了一個自由又安全的空間,能極大的放鬆心情,減輕因狹窄幽閉產生的不健康心理。
林文逛了一圈出來,心裡已經對難民營的改造有了初步的想法。
外面難民營的解決辦法很簡單,讓老謝再去採購十萬頂帳篷,擴大難民營,儘量把四口以上的家庭安置在一個帳篷裡。
清水的問題也很好解決,直接購買桶裝純淨水作為飲用水,分發的清水就做生活用水好了。
一桶純淨水十五塊錢,擴張後一個帳篷算五個人的話,一桶水可以用三天,相當於每個人每天只增加了一塊錢成本,四百多萬人就是每天增加了四百多萬元,一個月一億兩千萬……
好像有點多,但沒關係,錢如果不用在這裡,那他拼了老命搞錢有什麼用
擦屁股都嫌硬。
而山體建築群的問題也有辦法。
林文曾經為了找到世界本源大道的破綻,專門到工地上做過自由落體實驗的。
那腳手架可是給他留下了很深印象,幾根鋼管就讓工人們無孔不入,如魚得水,上串下跳,自由飛翔,把牛頓的棺材板都快踹爆了。
那麼,就在山體建築群外包裹一層完美的立體式腳手架,不就可以極大地增加樓內居民的活動範圍了嗎
腳手架可以做最高規格的,鋪上鋼網,有防護欄,梯狀鋼板,相當於在山體大樓外加裝了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