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著名大臣,民族英雄——于謙,四維如下
武力:86
智力:95
統帥:95
治政:96
降世地點為幷州雁門關,請宿主注意檢視。”
“于謙,就是那個為大明灑盡一腔熱血,挽救漢人江山於水火,最後卻被朱祁鎮以‘意欲謀反’的罪名,斬首示眾的千古於少保嗎......”
看到于謙的名字,高銘不禁肅然起身,臉上除了震驚之外,更多的是唏噓悲嘆。
于謙自幼以文丞相、諸葛武侯等千古忠烈為標榜,誓要救黎民蒼生於水火,將江山社稷於危亡。
散盡家財,救濟百姓,不畏權貴,整頓綱紀......
在那個宦官王振當政的時代,朝野上下,一片賄賂汙風。
于謙的出現,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個時代的黑暗,他的清廉愛民,也得到百姓的擁護尊敬。
再後來,土木堡之戰,大明折損五十萬精兵良將,連皇帝朱祁鎮也被生擒,瓦剌部族挾天子以攻京師。
大明到了和北宋一樣的境地,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京城空虛,人心惶惶。
在無數人都提議遷都南下的時候,于謙一聲“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力排眾議,組織了京師保衛戰。
列陣九門,擊潰瓦剌,迎回天子,于謙挽狂瀾於一身!
可笑的是,在朱祁鎮政變復位後,以“結黨”和“意欲”的兩個罪名,在他拼死守護住的京師之鬧市,將於謙斬首示眾,棄屍街頭。
在少保最後押赴刑場的那段路中,天下百姓不辭辛苦,千里趕來為之送行,滿城無不痛哭流涕,大放悲歌。
他們無法相信,這個即將被處死的人,竟然是那個以血肉之軀,奮力保衛了江山社稷,守護了無數將遭浩劫生靈的民族英雄。
斬首是日,史書記載,只道是陰霾四合,北風呼嘯,天下冤之!
前有嶽少保,後有於少保。
一個“莫須有”,一個“意欲謀反”,兩個千古荒唐的罪名,殺了兩個萬古同悲的忠臣。
“於少保啊於少保,此生你若能在本王麾下,本王定當讓你名垂青史,不留遺憾。”
如此民族英雄,竟落得這麼個荒唐悲涼的結局,想到此處,高銘心中是萬般沉重,
一邊思酌著,高銘又把目光掃到了輿圖上雁門關的位置,在那裡匈奴猖獗,狄族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