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罕之有令,李豐不敢不從。暗自盤算,有了主意。率部出兵的同時,派人聯絡符存審,約其於途中匯合,商議軍情。
符存審不知李豐有詭計,如約在陳國西北部的赭丘城與李豐匯合。
李豐故作憂慮狀,對符存審道:“敵狂妄囂張,孤軍深入,犯兵家大忌。然敵如此猖狂,必有後計。吾等貿然西渡穎水,恐中敵之埋伏。”
李豐的分析,甚有道理。符存審點頭道:“那依李將軍之意,該當如何?”
“李某以為,德祥與吾,當分批渡河。一部先渡穎水,佈防停當,確保無憂後,另一部再行渡河。”
李豐所言,符合用兵之法,符存審當然沒有異議。
李豐軍職更高,符存審自然主動申請首先率部渡河。
只是,符存審手下兵馬,只有不足千人。
李豐大度的表示,自己分一部分兵馬給符存審。
符存審謝過,率部趕往穎水岸邊,安排隊伍渡河。
……
符存審深通兵法,他並不贊同李罕之的部署。
洛陽軍兵強馬壯,興兵之初,士氣正旺。
此時應對憑城固守,耗敵給養,磨敵士氣。李罕之卻選擇與洛陽軍在西華決一死戰,並不明智。
符存審很是擔心,但他駐防之地,距離李罕之太遠,無法進言建議。
而且,李罕之對符存審頗為器重,符存審自當知恩圖報,不能違背李罕之軍令。
……
穎水,發源於嵩山,乃淮河第一大支流。
時值初春,正是河水上漲之際,渡河並不容易。
穎水水寬流急,直接西渡穎水,破費時間。況且,洛陽軍既然敢孤軍深入,必然會有所提防。
若洛陽軍在穎水西岸佈置伏兵,待己方渡河途中發起進攻,則兩岸無法互相照應,必遭重創。
符存審仔細查勘兩岸地勢,沒有直接渡河,而是率部趕往西北,穎水的上游。
赭丘城以西,是穎水的兩條支流——潠水、洧水匯入穎水之處。
此處水面雖寬,但水流不甚湍急,可迂迴渡河。即便洛陽軍布有伏兵,也可憑藉幾條河流,與敵周旋,避免遭到重創。
符存審將隊伍分成幾部,詳細布置任務。分出其中兩部,一部堅守穎水東岸,防止洛陽軍強渡穎水包抄己方後路;一部渡過洧水,在三水交匯處,充當接應,掩護其餘各部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