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尉尚未動兵,其所慮著,無非內、外、敵三事。”
“何為內事?”
陳群道:“董卓亂政,漢室凋敝。朝廷東歸洛陽不久,百廢待興。官吏選拔、政務調整、糧食籌措、兵馬操訓,均需時日。此內事也。”
陳矯點頭,又問:“何為外事?”
“洛陽與冀州,剛剛經歷大戰一場。袁大將軍兵敗,必不肯罷休。冀州威脅,乃朝廷不敢輕易對壽春動兵之外事也!”
陳矯點頭,面色憂慮。
陳群又道:“至於敵事,不言自明。壽春袁術,兵多將廣。若無強援,憑劉絳天一己之力,恐難有作為。”
陳群分析得清晰有理,陳矯卻是越聽越焦慮。
按照陳群所分析,那麼,劉芒根本不可能對袁術用兵啊!忙問:“這內、外、敵三事,該如何應對?”
陳群道:“吾等非朝廷重臣,無從參與朝中政務。這內事嘛,只能由劉絳天做主。”
陳矯道:“陳某願赴洛陽,說服劉太尉,簡行內事,先戰強敵。可是,這外、敵二事,該如何解決?”
陳群道:“應對強敵,必尋外援。某願趕赴兗徐二州,說服曹孟德、劉玄德,與洛陽共同起兵,征討逆賊袁術。可是,這外事,無得力之人,恐難說服袁大將軍,暫息兵戈。”
陳矯和袁紹沒有交情,自己人微言輕,也沒有把握說服袁紹,暫時放下與劉芒之間的仇恨。不禁發愁……
正在此時,家奴來報:冀州崔琰來訪。
陳群撫掌大笑:“崔季珪到來,事可成也!”
崔琰崔季珪,三十來歲。相貌俊美,眉目舒朗,聲姿高揚。既有文士優雅,又兼具俠者之風。
崔琰,本是大經學家鄭玄弟子。
因黃巾之亂,鄭玄進山避禍,遣散弟子。崔琰便在青徐兗豫各州遊歷。
他也曾到過壽春,見豫州百姓民不聊生,內心憤慨,也有意遊說劉芒及周邊諸侯,共同征討袁術。
陳矯和崔琰站在一起,甚是有趣。
陳矯瘦弱,形象略顯猥瑣。而崔琰相貌俊朗,一表人才。
陳矯話多善談,口若懸河。崔琰話少,惜字如金。
但是,兩人此來目的,卻是相同的。
三人一拍即合,分頭行動。
陳群先去兗州,再去徐州,說服曹操劉備出兵。
崔琰趕往冀州,勸說袁紹,以漢室江山社稷為重,暫時放下私人恩怨。以助各路諸侯,征討袁術。
陳矯,則趕往洛陽,遊說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