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重建,軍隊重新調整部署。
相鄰各地,大多平靜,只有兗州東郡一帶,呂布與曹操劍拔弩張。
在陳宮的建議下,呂布張邈,趁曹操之危,以世家大戶為內應,突襲並奪取濮陽陳留等重要城池。
濮陽,是曹操的老巢,是東郡治所。
丟掉濮陽和陳留,兗州西、北兩個方向通道受阻。
北面的東郡,最為重要。隔著黃河故道,與冀州相鄰。
冀州是袁紹的地盤。冀州富庶,兗州許多物質,均由冀州廉價甚至免費供給。
呂布佔了東郡,便是斷了兗州半條生路,必須設法奪回!
然而,打仗就要消耗。
兗州剛剛經歷徐州一戰,糧草給養消耗巨大,一時難以籌措足夠的軍需。
曹操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向袁紹求援。
密派荀攸赴冀州,終於說服袁紹,同意提供少量糧草,助曹操重奪東郡。
好在呂布軍力不足,難以控制東郡全境。
曹操調集兵馬,屯於東郡東北部東阿,等冀州支援的糧草一到,便要發兵濮陽。
……
濮陽之戰,一觸即發。
幽州,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愈演愈烈。
不喜用武的劉虞,下定決心,徵集了十萬大軍。但他內心,還是希望公孫瓚知難而退。
只要公孫瓚說些服軟的話,哪怕不能完全痛改前非,只要做做樣子,劉虞也會饒了他。
公孫瓚戎馬一生,從不懼怕任何人以武力相威脅,怎會服軟?又怎麼可能痛改前非?
政見不合,公孫瓚屈居劉虞手下,時間太久了。
而今,劉虞主動挑起戰事,正是幽州改天換地之機!
不過。劉虞集結了三倍於己的兵力,公孫瓚不能不緊張。
韋孝寬卻對劉虞的十萬大軍,不以為然。
“廣陽兵馬雖多,卻是烏合之眾。其集結於昌平、薊縣、安次三地。我軍亦安排三路兵馬於漁陽、潞縣、雍奴三地,分頭迎敵即可。”
“敵強我弱,如何當之?”
“敵分兵三路,我輕視一路、計退一路、迎擊一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