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急忙追問:“何為上中下三策?”
“主公親自寫信給袁、劉二人,規勸他們以國家為重,此舉太顯鋒芒,易引火燒身,是為下策。”
如果把徐庶的意思翻譯成現代白話,意思就是,劉備如果出面調停,袁紹和劉芒甚至其他諸侯一定會很鄙視:你劉備算老幾啊,輪得到你嘚瑟嗎?
“對冀並之事,不聞不問,不理不睬,有坐山觀虎鬥之嫌疑,是為中策。”
“何為上策?”
“主公可寫信與幽州劉伯安,東郡曹孟德。向他們訴說冀並之爭,不利於國,不利於民。同時說明,主公位微言輕,不便出面調停,希望劉伯安和曹孟德能以天下為重,調停袁劉爭端。”
“哦……”
徐庶繼續解釋道:“劉伯安有長者之名,對劉絳天有知遇之恩;曹孟德乃袁本初故交,在天下諸侯中,頗有口碑。此二人出面,無論調停與否,對主公和我平原,縱然沒利,也絕無害處。此為上策。”
“就依元直上策所言!”
……
井陘,對峙繼續。
劉芒嚴令井陘各部,絕不可主動出擊。當前形勢下,萬不能主動挑起戰事。
太原初定,和平太寶貴了。和平解決和袁紹的衝突,贏得發展壯大的時間和空間,是當前的重點。
駐紮在井陘的逢紀張郃部,沒有得到鄴城的命令,也不敢輕舉妄動。
雖然有兵力優勢,但無論地利優劣,還是後勤補給,冀州軍都是不利的一方,輕易進攻,不會有好結果。
……
重建陽曲城,劉芒提的要求,總結起來,就是六個字:堅固、快速、省錢。
宇文愷不愧建築大師。劉芒提出的要求雖然苛刻,但宇文愷還是很快就擬定了陽曲改建擴建方案。
宇文愷擬定的方案,充分考慮了地形、水源、防禦、生活等諸多方面。還儘量保持了城內原有佈局和建築,以便縮短工期,降低費用。選用材料,也儘量以附近山石樹木為主,節省運輸時間和成本。
有了宇文愷這種大師主持,劉芒放心了。
軍務有蘇定方坐鎮陽曲,也不需劉芒操心。
他留在陽曲,更多的因為沒心思做別的事情。井陘對峙不解除、和袁紹的問題不解決,劉芒很難安下心來做別的事情。
閒暇時,劉芒會去觀摩徐達操訓隊伍。
徐達的手下,有一千多人。徐達保證過,“旬日成隊,仨月成型,半年可成精銳,三年攻而克戰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