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一門,雖非世族大家,但祖祖輩輩定居在太原,以孝賢家風聞名鄉里。
王柔做太原太守這個官,並不是為了二千石的俸祿。
王家三代人,都曾坐個太原太守這個位置,這個職務,已經成為一種象徵,在王柔心中,擔任這個職務,是對王家孝賢之名的認可和褒獎。
雁門劉芒,年輕氣盛,兵強馬壯,又是朝廷任命的名正言順的太原太守。王柔何嘗不知,劉芒早晚會想方設法奪取太原。也有幕僚謹慎地提醒,委婉地建議他讓賢。
但這個職務已經成為一種象徵,成為王家孝賢之名世代傳遞的圖騰。
如果屬下用別的詞彙勸說,王柔也許還會考慮,但屬下偏偏用了“讓賢”!
王柔以“賢”聞名,讓他“讓賢”,豈不是承認自己“不賢”?
血可流,頭可斷,王氏賢名,決不能丟!
王柔不想讓出太原,還有一個原因,他很希望這個最想自己的孫兒王輝能將王氏賢名傳承下去,而傳承的標誌,就是這個孫兒也當上太原太守。
可是……
“唉……”每每想到這裡,王柔就不禁嘆息。這個孫兒,哪點都如意,就是不喜功名。
這個年代,沒有科舉制度。王柔及其父、祖,都是透過察舉孝廉的途徑得以進入仕途,並最終當上太原太守。
王家不是公侯高爵世族,無法世襲官爵,但祖孫三代均被察舉為太原郡的孝廉,王家可謂天下獨一,是無比的榮耀。
察孝舉廉,通常每年每郡只有一個名額。而且,並非只要孝就能被察舉,還需要被察舉者飽讀經書,是要經過考核的。
孫兒王輝,孝比先輩,經學也深得家傳,只要不出意外,待達到可以被察舉的年齡,一定不會辜負王柔的希望。
王柔很希望這個光榮的傳統延續下去……
可是,世事無常。到了東漢後期,不僅察舉孝廉考核越來越鬆弛,甚至賣官鬻爵已經大有取代察舉孝廉的趨勢,察孝舉廉,已經距離王輝越來越遠,王柔更擔心的是這個啊……
當然,雁門劉芒的出現,給王柔更添煩惱。
“這個劉絳天,到底想幹什麼啊?”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a><a>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