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時日,朕即位今年正是第三年,關中漸漸呈現出安定的景象,這算得上好事。不過今歲,朕打算開新的風尚,朕要允許關內、關中百姓通商,不僅如此,朕還要鼓勵天下人都學習工藝。”
“凡是在農具上有所發明,有所創新,可上報官府,日後可以免除徭役、賦稅;而經商者,必須到官府報備,由官府發牌方可行商。所有商戶,都必須要記賬,方便官府查閱。”
二世開了這個話頭,眾人都陰著臉。
二世作為反戰派,會支援國內經商,提高工匠的地位,大家並不意外。
但是這個時候,還是會有人反對。
中原政治文明的一條重要守則是,行商危害國家。
一位老上卿站了出來。
“皇帝陛下,秦國素來就有秦墨一家,對於工匠更是禮遇,陛下如今開恩,鼓勵天下人改進農具方便種糧,此舉大善。但是老臣以為,這經商的事情,恐怕得重新思量。”
這位老上卿,不是別人,乃是張唐。
八十歲的高齡,坐在秦國的朝堂上,在那些外人眼中,一個個仙風道骨,但是在扶蘇眼中,一個個像是快要兩腿一瞪就嚥氣的人。
扶蘇最是年少的時候,出使齊國遇到齊國相國後勝,以及齊國國君。年老而不退位,且有行動不便,還整天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
這就是扶蘇不喜歡諸多上卿的原因。他們老了,但是對於權力的渴望一點都沒有消退,可是說起對於帝國能否有所建設,自然都是沒有的。
但是這個人,坐到上卿的位置,憑藉的是赫赫戰功。張唐最得意的時候,那是在秦昭王時期。他曾經多次帶兵攻魏、趙,奪取大片土地,斬殺甚眾,趙人恨之入骨,曾下令能得張唐者賞百里之地。
秦王政時,呂不韋為丞相,曾命其出使燕國,聯合燕國共同伐趙。張唐恐遭不測,不想前往。經甘羅勸說遂行,秦、燕聯合,迫使趙獻地求和。
後來因為秦國王氏軍功集團崛起,張唐的名氣也漸漸沒了,但是他憑藉著他的功勞,還有處事謹慎,所以在秦王政時期,也一直能在朝中議政,位居上卿。
但是顯然,到了後期,張唐對於帝國遠沒有盛年時貢獻來的多,反而開始了自己人生的墮落之旅。因為他善於棄暗投明,早早就看到帝國一統之後軍功世家必將走向衰落,於是轉了文卿,又因為年老,所以遠離政治鬥爭。
始皇帝希望他好好做秦國朝堂之中的擺設,他也一直表現的很好,但是今日,他忽然站出來這話,情形就有些不對勁。
因為這種老臣,他年紀特別大,侍奉過你的爺爺的爺爺,功勞高自是不必說,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永遠都是最聰明的一批人。當始皇帝勵精圖治的時候,他們不遺餘力的支援;當始皇帝要求長生不老之道,他們恨不得跟著先帝一起修仙;當新帝繼位,他們更是不遺餘力支援新政。
張唐就是這樣的人。
能力有高下之分,而且不與品質呈正相關。
如果這樣的人忽然站出來反對你,那就是危險的訊號。他們一向是隻想吃飯,不管事的,對人性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到了八十歲的年紀,高人基本上不亂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