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捋著鬍鬚思索。
這種情況,確實讓他發愁,為秦二世發愁。
“聖人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像諸位郡王的作為,招致民怨是必須的。”
蕭延聽了, 卻道:
“父親,雖然道理如此。可是我們不能光等著上天降罪給他們。荊楚之地的情況,沒有其他人比父親您更明白,更瞭解。父親大人有如今的地位,都是當今陛下給的機會。父親大人應該為陛下分憂才是。”
“我奉陛下之命,為陳郡郡守, 看顧撫卹好這一方百姓,便是報陛下之恩了。”
“可是陛下遠在咸陽城,對於荊楚之地的形勢看不明白。而且諸位郡王,都和陛下同出一源,地位尊貴,是以無有人敢加以約束。父親難道不打算把這些事情告訴陛下嗎?”
蕭何自有他的考慮。他只是一方郡守,如果公然上奏此書,便是和諸位郡王樹敵。
不僅如此,蕭何太明白當今陛下的難處了。這秦國的天下,能施行郡國並行制,已經是排除萬難了。如果他現在上奏這些書,無疑是否定郡國並行制度,到時候或許會在朝中掀起大亂子來。
當年咸陽城的人和事,蕭何始終歷歷在目呢。精明強幹的始皇帝,三公九卿眾位大夫,列位公侯。
也正是因為有那樣的遭遇,蕭何才更理解當今天下的局勢,理解二世,理解二世的作為。
想到這,蕭何不由得長嘆一口氣。
為了維護帝國,二世已經做了太多了。他不能在這件事上貿然行事, 否則會壞了陛下正在確立的朝綱。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既然為陳郡的郡守,如何能管周邊郡國的事情。郡國自有典屬國監察,怎麼也輪不到我來多事。”
蕭祿卻道:
“父親大人,從小到大,您都教誨我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郡王無道,欺壓百姓。地主橫行,盤剝民眾。父親明知道這些事情,但是卻不上報朝廷,難道父親大人自認為對得起當今陛下的提攜嗎?”
蕭延也道:
“即便是父親身為郡守,自有職責在身。但是論情義,以陛下對父親的提攜之恩,難道父親大人打算袖手旁觀。父親,這絕不是君子所為,而且和父親素日裡教誨我兄弟二人要報效陛下的道理有所違背。”
蕭何這才察覺出來, 他們兩人今日這是聯起手來勸他。
“那你們兄弟二人, 是要讓我為陛下做些什麼事呢。”
“父親大人為秦吏有十二年之久。曾經整整十年,為泗水郡長吏舉薦, 要提拔父親,但是先帝每次都批駁了。但是陛下一即位,第一時間就把父親您從一個刀筆吏提拔到陳郡郡守。這樣的殊榮,震驚朝野上下。”
“這一年,陛下咸陽城的所作所為,樁樁件件沒有不震驚天下。整個帝國都拜服陛下的腳下。兒子以為,父親大人不應該只想著做一個郡守,而應該回到陛下身邊,告訴陛下,您對治國的看法。如果一昧的放任這些豪強地主,放任這些郡王,只會弄得生靈塗炭,天下危矣。”
蕭何不免有些吃驚。勸他謀取比郡守更高的地位,回到咸陽城為陛下效力。他一個人子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
“你這個孩子,一點也不懂得君臣之禮。你要我去咸陽城面見陛下,就為了向陛下表明,荊楚一帶龍蛇混雜,怕是有禍患滋生。”
蕭祿則道:
“父親,兒子以為,這個時候講君臣之禮,才是對當今陛下的不忠。您的為人,那是鄉親父老都認可;您的才能,那是整個荊楚一帶都享有盛譽的。陳郡郡守的名號,在整個荊楚地帶,就如同風中大木。”
“父親獨秀林中,荊楚一帶享譽極高。而父親治理地方的策略,恰恰是最為有效的。且看如今天下,真正懂得治理民眾的究竟有幾人。難道父親願意看著當今陛下孤掌難鳴嗎?”
谷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