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者令,負責給皇帝傳達詔令,這種能在皇帝面前說上話的,雖然看其裡是小角色,但是哪一個又能不是人精呢。
一個謁者令,可能同時是皇帝、丞相、上卿的人,傳達重要的訊息。
他當即就看出,這勇武侯是在作,於是婉言笑問:
“臣這就回宮覆命,請陛下詔令。”
謁者令命車伕驅車,而他還在馬車中端坐著。
看著馬車徐徐離開,羽林衛也撤走。李信復走到馮劫跟前,將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煞有介事的道:
“軍中之事,也是國事,陛下自有論斷。我李信只是奉陛下的命做主將討伐匈奴,這並不意味著軍中所有事都是我一個人說了算,我李信只負責打仗戰鬥。李信是個武夫,其他事情懂得不多,驅策騎兵三千里我會,但是這論斷官司,我去不會。”
“陛下才是天下之主,軍中和宮中府中一樣,都要聽從陛下的話。”
王勇、王離叔侄兩個聽了,自然都覺得奇怪,兩人面面相覷,靜默相視。他們都覺得今日李信像是受了什麼人指點,說話竟然也滴水不漏起來。
今日這番話說的相當漂亮,不僅僅解釋了他在軍中的作為,還把馮劫這事給圓了過去。如果陛下不懲罰馮劫,那就是陛下偏私,如果陛下懲罰馮劫,那也和他李信沒什麼關係。
事實上李信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對於李信來說,馮劫就是個想搶功勞卻失敗的角色,踉踉蹌蹌回了咸陽城,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李信根本犯不著和他生氣。
但是馮劫自己在軍中不安分,自己回宮告御狀,結果馮氏一族已經崩塌了。現在這種情況,擺明了是馮劫想借這個機會利用他李信,以博得一個‘知錯能改’的賢名,日後也好挽回馮劫他自己的顏面。
要想在咸陽城扎穩腳跟,這出‘將相和’的計謀還是應該‘演下去’的。
“宮中府中軍中,都是一個道理,只聽陛下一人之令便是。”
馮劫聽了,自然有些尷尬。他是裨將,李信有權處置他,現在又說這樣的話,把鍋推給皇帝。皇帝要是不處置他,肯定落個偏私的名聲。
這還不如當街給他一巴掌!
他想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李信下不來臺,以此讓李信記恨他,藉此機會,成為制衡李信的工具,成為皇帝手中的砝碼,以抬高自己的身價。
但是李信似乎早有防範,面對他的主動認錯,表現得這麼大度,還三言兩語就把鍋推到了皇帝身上。
除了打仗,其他事情他一概不管,一概不懂。
李信這人是真的精了,他已經知道這麼闢禍了。
“這自古以來將相不受屈辱,丈夫膝下有黃金,你今日這般在滿城眾目睽睽之下過來給他謝罪,可見也是心中懷著愧疚,只是我李信從來沒有責備你的意思。在軍中,逃兵一向是要被削髮為寺人的,而叛逃之將,更是要被處以極刑,可是馮將軍,你是回朝見陛下。我想其中自有你的道理,這件事,只聽陛下發落。”
馮劫寬袖作揖:
“因念及父親重病,故而私自回府,馮劫無詔而返,是故陛下已經降我為大夫,以作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