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九年(976)三月,春風習習,祥雲流丹,旌旗獵獵,劍戟生輝,車乘相銜。黃羅蓋傘下,大宋天子趙匡胤正在跟他的臣子們行進在去往西京洛陽的官道上。
自從小時候舉家逃離洛陽,這是趙匡胤做皇帝以來第一次正式回鄉祭祖。州縣官員,少不了黃土墊道,淨水灑街,出郭迎候;沿途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皇駕。
從建隆四年(963)正月,大宋出兵荊南開始,到開寶八年(975)十一月,攻破唐都金陵,經過十三年的征戰,掃平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南方只剩下吳越、泉漳兩個割據勢力。
南唐後主李煜被押解進京的時候,吳越王錢俶也緊跟著入朝稱臣。割據泉州、漳州兩郡,原南唐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一直自稱是大宋的附屬國,聽聞南唐滅亡,也派自己的次子陳文顥前往東京,入朝覲見。對吳越和泉漳,趙匡胤不想動用武力,他們自動納土歸降,只是時間問題。
憑著一根哨棒,打下四百州,為百姓謀一個太平盛世,趙匡胤做到了。如今,北方只剩下彈丸小國北漢和大遼霸佔的燕雲十六州十國的亂象,在趙匡胤的南征北戰,攻取殺伐之下,漸漸塵埃落定。天下大勢必將走向一統,百姓從此安居樂業,可以好好安享這太平生活。
創業難守業更難,打江山不易,守住這萬里河山更是一個長期的考驗。自從“杯灑釋兵權”解除武將權力,開始文人治國,朝廷內部日益坐大的晉王趙光義成了太祖最為忌憚的政治勢力。
《論語》有云:而知天命”,到了開寶九年(976),趙匡胤剛,社稷的傳承問題是個大事,這也是他目前考慮最多的一件事。
趙匡胤有四子六女。四子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都早亡;次子趙德昭,授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子趙德芳,授檢校太保。六女當中,長女申國公主、次女成國公主、三女永國公主皆早夭;四女昭慶公主,開寶三年(970),嫁與秦王王審琦長子,左衛將軍王承衍延慶公主,開(973),嫁與歸德軍節度使石守信次子,左衛將軍石保吉;六女永慶公主,開(973),嫁與宰相魏仁浦三子,右衛將軍魏咸信。
次子趙德昭今年二十六歲,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面,為人處世沉穩幹練,為了鍛鍊德昭,很多重大的活動,都是由他出面主持。@*~~
四子趙德芳,今年十八歲,也可以出閣就藩,管理一方封地。
除了接班人問題,趙匡胤還在考慮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國都的事情。
大宋政權是透過後周禪讓繼承而來的,所以官員基本保持原職,都城也沒得選,一直都是東京開封。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趙匡胤的人生榜樣是光武帝劉秀。如今,他已經帶著自己的“舂陵軍”,基本完成天下一統。東漢以洛陽為都,這一點,他也想學劉秀,定都洛陽。
趙匡胤出生在洛陽,那裡是大宋的龍興之地,他覺得自己要到西京洛陽視察一番,拜謁祖陵,南郊祭天,也想借考察之名順勢遷都洛陽,實現多年的夙願。這也是趙匡胤的釜底抽薪之計,他想借遷都瓦解以趙光義為中心的東京權力網路,剪除老三在開封根深蒂固的政治勢力。
這些年,趙匡胤一心忙著開疆拓土,一統天下;趙光義一心忙著拉幫結派,培養自己的勢力。開寶六年(973),趙普被參知政事盧多遜彈劾,撤職宰相,調任河陽三城節度時,曾提醒趙匡胤,“老臣一走,請陛下多多提防晉王行事。”趙匡胤知道,趙普話裡有話。挑撥皇家兄弟親情,這是死罪,趙普能這樣講,說明這裡面的水不是一般的深,一定大有文章。
◆趙普罷相
自打到滁州任軍事判官,趙普就一直跟著趙匡胤鞍前馬後,基本上形影不離。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滁。
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藥餌,比親兒子還親。陳橋兵變,趙普與道長苗廣義、趙光義一起百方謀劃,促使趙匡胤黃袍加身,順利從後周恭帝柴宗訓手裡接過“禪位”書,建立大宋朝。
趙匡胤即位,論功行賞時,趙普識大體顧大局,硬是推掉宰相之職,就任為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讓趙匡胤繼續任用後周宰執範質、王溥、魏仁浦為相,以維繫舊官員之心。
趙匡胤也是趙普家的常客,隔三趙匡胤就往趙普家裡跑。以至於每次退朝後,趙普在家依舊穿官袍,不敢隨便穿戴,就怕皇上來了,自己來不及換衣服。
建隆二年(961)年冬,雪夜定策,趙匡胤終於定下來“先南後北”,一統天下的軍事戰略。
乾德二年(964),範質、王溥、魏仁浦三相上表,請求辭去宰相之職,趙匡胤隨即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趙普正式拜相。
當時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的權力,趙普以此上奏,趙匡胤道:“卿只管呈進敕令,朕為卿簽署可以嗎?”
趙普道:“這不是皇帝做的事,只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於是,趙匡胤命令翰林學士竇儀,查一下舊例,最終將簽署權賜給趙普。
趙匡胤一直把趙普看作自己的左右手,事無鉅細大小,都會徵求他的意見之後,再行決斷。在趙普的協助下,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守邊防遼,制定實施了諸多重大舉措,穩定了內政外交。
在一起久了,君臣二人也就無話不談,有一次,趙匡胤給趙普出了個腦筋急轉彎,他問趙普:“天下什麼東西最大?”
趙普腦袋裡立即出現無數的答案,比如:皇權、忠心、孝心、父母、蒼天、大海、眼皮、腦洞……,如果這樣回答,皇上會怎麼看自己?趙普琢磨了片刻,奏道:“道理最大。”
趙匡胤聽後,不住地點頭,“道理人人都要遵守,我當皇帝的,也不例外,你的回答很妙!”
雖然趙普可以將《論語》背得滾瓜爛熟,運用得遊刃有餘,八面玲瓏。然而趙普也不是完全的聖人,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況且,趙匡胤又是自己家裡的常客,難免哪裡做得有不中聖意的地方。
開寶六年(973),吳越王錢俶派人給趙普送了封信,外加一些禮物,單子上寫的是“海物十瓶”。 無錯更新@吳越盛產海鮮,趙普讓人將禮物放到堂屋的左廊下,還沒來得及處置這些東西,家人來報,“皇上駕到!”趙普趕緊出去接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