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994)八月,由於官軍長時間在蜀地用兵,西夏和大遼又不斷滋擾邊境,太宗有些不耐煩了,遂對參知政事趙昌言道:“西川本就是一個國家,太祖平之,訖今三十年矣。”
趙昌言知道太宗的意圖,即上前用手指畫攻取西川之策,太宗大喜,命其為川二州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
趙昌言再三推辭,太宗不準,賜其精良鎧甲、寶馬及白兩,又賜手札數幅,均為討賊方略,令從王繼恩往下,均受趙昌言節度。
趙昌言,字仲謨,汾州孝義(今山西孝義市)人。父親趙叡,曾任使府從事,太宗任開封尹時,任他為雍丘、太康二縣令,後官至安、申觀察判官。
趙昌言少有大志,太平興國三年(978),戊寅科胡旦榜進士第三名。舉進士時,由於他文思敏捷而名震考場,以貢部第一的身份參加了廷試。授任將作監丞,通判鄂州,後選任為荊湖轉運副使,再知青州。入朝任職方員外郎,主持制誥,參與修撰《文苑英華》。
雍熙二年(985),主持貢舉,因有親屬應舉,為避嫌辭職,出京任知天雄軍。曹彬、米信在歧溝關大敗,趙昌言派觀察支使鄭蒙上疏,請求誅殺曹彬等人,太宗下詔表揚,召趙昌言入京任御史中丞。
太宗在金明池舉行宴會,特地召他參加,憲官侍從皇帝宴會,從趙昌言開始。
趙昌言作事有氣魄,為官以威斷立名,朝中重臣寇凖等人對他評價很高。淳化四年(993年),為參知政事,力主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
峨眉山僧茂貞,略通法術,深得太宗的寵幸,對太宗道:“昌言鼻折山根,此反相也,不宜委以蜀事。”接著又有人上表說:“趙昌言素負重名,沒有兒子,今手握重兵入蜀,恐後難制。”
太宗想了想也對,過了幾天,太宗於北苑門召宰相呂蒙正道:“昨令趙昌言入蜀,朕思之有所未便。且蜀賊小丑,昌言大臣,沒有必要叫趙昌言前往。暫且令他駐守鳳翔(今陝西鳳翔),只派內侍衛紹欽帶我手書指揮軍事,亦可濟也。”
官場歷來都是明爭暗鬥,參知政事趙昌言長相如此,能否勝任成都之事,已經無關緊要,關鍵是觸動了一部分當權派的利益。趙昌言是副宰相,說話做事代表國家,連開國元勳曹彬都敢殺的人,還有什麼他不敢幹的,那些想為非作歹、貪贓枉法之輩,肯定招架不住。招架不住怎麼辦?趕緊換人,換個人微言輕的過來,也好讓這些人繼續地為非作歹,矇蔽聖聽。太宗做事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某些大師和近臣都這麼說了,那你趙昌言肯定面相有問題,有問題只能換人。如果趙昌言長得真的有問題,他還能做到參知政事,富貴至此嗎?這就是宋朝的官場。
詔書追到時,趙昌言已到鳳州,只得羈留在候館,等候差事調遣,百餘日無所事事。“賊平,改戶部侍郎,罷政事,知鳳翔府。徙澶、涇、延三州。”
內侍衛紹欽齎手書指揮峽路行營東路軍軍事,尹元與雷有終、裴莊、大將常思德、楊瓊等分路進攻,攻克資、普二州,在雲安軍重創張餘義軍,重新恢復了雲安軍建制。
九月,峽路行營官軍在衛紹欽的指揮下,在學射山(今成都市北十八里鳳凰山)再敗義軍,副將楊瓊收復蜀州。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坐鎮成都的王繼恩覺得,功勞不能都讓你衛紹欽搶了。命令曹習加緊出兵,取得安國鎮大捷,誅殺統帥馬太保,斬首三百餘級,吳蘊敗走。
峽路行營副將楊瓊率軍緊接著又收復邛州。楊瓊赫赫戰功,太宗聞報大喜,下詔嘉獎,並派專使到軍中賜封楊瓊為單州刺史。
王繼恩大軍在成都妄作胡為,只派部將王文壽領二千虎翼軍,追擊張餘等義軍,王文壽對待部下專橫殘暴,士兵多有怨恨。
十月的一天晚上,西川行營指揮使張璘,率親兵闖入營帳,將睡夢中的王文壽砍死。當時光線昏暗,張璘怕殺錯了人,用火把照看,確認無誤後,率領手官軍,投奔義軍首領張餘。義軍和官軍合兵一處,聲勢大振。
太宗聞報,便想下令將反叛官軍的家屬全部斬殺。
有近臣勸諫道:“陛下切勿濫殺,士卒叛逃,首惡為張璘,若害其家屬,必激起叛逃士卒的更大憤慨,從而截斷他們歸心,應該釋放叛逃士卒的家屬,並派員去招撫,叛卒見家屬無恙,必定反投朝廷,如此,賊人可破矣!”
太宗撫掌稱妙,改為安撫為主,並派人到益州宣讀赦免聖旨,不久,反叛的官軍果然殺了張璘,將首級獻與朝廷,叛逃士卒也迴歸朝廷。
十一月,吳蘊整兵再次攻打眉州,上官正、宿翰領兵出擊,義軍大敗,大蜀宰相吳蘊被俘,英勇就義。
得到吳蘊犧牲的訊息,張餘心中極為悲憤。宿翰乘勝進攻嘉州,嘉州是義軍的政治中心,張餘決定立即出兵救援嘉州。行至沱江,得到戰報,義軍嘉州知州王文操與副將勾重榮勾結,開城投降,把嘉州拱手讓給了官軍。
張餘震怒,大罵王文操是個軟骨頭,命令大軍向陵州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