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赴戎機,一戰沒全師,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岐溝關和陳家谷兩次大戰,大宋精銳部隊損失慘重。罷了曹彬、米信,貶了潘美、王侁,趙光義這邊還沒佈置妥當,遼國君臣就已經開始大舉南下了。
安排一個合適的人選去鎮守邊關,對太宗來說確實是一件棘手的事,大宋朝能征慣戰的武將,後繼乏人。大宋立國已近三十年,跟著太祖趙匡胤打天下的那撥老將,石守信、高懷德、王全斌等人早已病逝,剩下的老的老,病的病。太宗當皇帝以來,崇文抑武,真正培養起來,能獨當一面的後起之將,扒拉來扒拉去,能拿得出手的,實在找不出幾個。
岐溝關之戰後,宋軍撤至高陽(今河北高陽東)、定州(今河北定州)、代州(今山西代縣)一線佈防。在太宗看來,北伐失敗原因主要在於將帥無能、違背其既定的戰略決策。他料定遼兵必定會來報復,太宗手上又沒合適的武將,決定啟用張永德、劉廷讓等久處閒職的宿將,來穩定邊境局勢。
張永德,後周時的駙馬都尉,那是跟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擔任過後周殿前都點檢、南征北戰的前朝老臣。早已經在家養花逗鳥,含飴弄孫多年,此時已經年近六十,聽到詔令,只得再次披掛上陣。
劉廷讓,比張永德小一歲,本名劉光義,趙光義即位後賜名劉廷讓。後周太祖郭威任後漢樞密使鎮守鄴都時,劉廷讓就加入其麾下。大宋立國,劉廷讓跟著太祖趙匡胤征伐潞州李筠,任行營先鋒使。伐後蜀時,劉光義任副都部署,從東線進軍,與都監曹彬率步騎兩萬,自歸州沿長江西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有主帥王全斌在北線的斬關奪寨,突飛猛進,東線的劉廷讓一路上也沒遇到多大的抵抗。後蜀滅亡,以功領鎮安軍節度使。開寶六年(973),被罷軍職,出為鎮寧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977,趙光義將一批節度使授以環衛閒職,劉廷讓被罷節度使改授右驍衛上將軍。此時邊關吃緊,太宗又想起賦閒在家十多年的劉廷讓。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能飯不能飯,皇上說了算,太宗匆匆進行了邊關主帥人事部署。九歲的左衛上將軍張永德為滄州知州八歲的驍衛上將軍劉廷讓為雄州知州,瀛州(今河北河間市)兵馬都部署,六十四歲的右廂排陣使楊重進為高陽關都部署,六十一歲的右衛上將軍宋偓知霸州八歲的田重進為定州都部署,蔚州觀察使趙廷溥知貝州,年輕一代的武將翹楚,國舅李繼隆為滄州都部署。
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楊家將,六郎楊延昭,此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從七品崇儀副使,老令公楊業盡節而死,朝廷對他的六個兒子全都加官進爵。 無錯更新@虎父無犬子,可惜太宗沒這個慧眼,派楊延昭以職外任景州知州,當時長江、淮河一帶受災歉收,楊延昭還沒來得及到景州上任,又被任命為江、淮南都巡檢使。也就是說,楊延昭此時還是個替皇上跑腿的小官。
武將不夠,文官來湊。
楊業戰歿,山西守將乏人。左諫議大夫、籤書樞密院事張齊賢上朝言事,多次口出直言,忤逆聖意,太宗詢問御戎計策,張齊賢自請守邊。藲夿尛裞網
張齊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的同鄉,妥妥的山東大漢。身高馬大,豪爽好勝,心直口快,為人實在,說話做事,乾脆利落;秉承忠厚傳家,信奉學而優則仕,忠君報國;不喜歡談芝麻綠豆的家事,喜歡對國事高談闊論;豪爽仗義,為朋友能兩肋插刀,在所不惜。
張齊賢的特點是“肚皮甚大,腹有良謀”“形體魁肥,飲食兼數人”。也就是說,張齊賢不僅有才華,乾飯也是第一名。這人是真的實誠,當年落魄時,為了吃上一頓飽飯,從不把自己當外人。一群強盜打劫過後,在酒館搞慶祝,張齊賢大大咧咧地走上前去,膽敢與強盜談條件,“俺沒啥要求,就是一個窮秀才,想沾你強盜。
點光,混個肚圓,要殺要剮,隨你便。”
為了吃上一頓飽飯,竟然攔著太祖的御輦要吃的。他為太祖獻上“畫地十策”,讓太祖、太宗都對他刮目相看。太宗開科取士,張齊賢考中進士,太宗記得太祖當年的話,“此人有宰相之才”,想把張齊賢錄取為前幾名予以重用。當時一榜進士都授任京官,結果官員錄取時出現“選擇失誤”,趙光義心裡很不爽,只有讓張齊賢以大理評事身份通判衡州。
一個文官,能擔得起這副軍事重擔嗎?這是文武百官心中最大的疑惑。誰幹不是幹呢?太宗現在已經顧不上那麼多了,關鍵是張齊賢一走,自己的耳根子會馬上清閒不少。
雍熙三年(986)七月,太宗授命張齊賢給事中、知代州,與都部署潘美同領緣邊兵馬,分兵扼守雁門要地。
派個文官去領兵打仗,就好比派個開挖掘機的去開飛機,派個廚子去當醫生,專業不對路,風險度數九十六。
雍熙三年這一年最大的特點,就是犯刀兵劫。
從雁門關班師之後,大遼國承天皇太后蕭燕燕,便開始準備秋後向大宋興師問罪。將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先放放,專治甲兵,開始全力備戰。@*~~
◆力求報復
颯颯秋風起,山山黃葉飛。
正是秋高馬肥之時,監國韓德讓建議,在宋兵擄掠過的雲、應、蔚、寰等州郡,應招募人收割逃亡民戶的莊稼,收成之一半上交國庫,其餘的歸收割者所有。蕭燕燕隨即頒令下去,募人收割莊稼。
遼聖宗耶律隆緒已經,可以納妃了。今年春天,“淘裡化”節上,太后蕭燕燕一眼就相中了秦國長公主胡古典的女兒蕭可心,這孩子聰明可愛,美麗端莊,活潑陽光,在眾多王公大臣的千金當中,一枝獨秀,格外的耀眼惹人。
遼世宗的長女秦國長公主胡古典和丈夫蕭啜裡,都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的堅定支持者。據說蕭可心出生前,胡古典夢見彩虹自天而降耀人,繼而雷鳴大作,彩虹隨之消失,不久,蕭可心就出生了。侍中蕭啜裡請燕王韓匡嗣給蕭可心相面,韓匡嗣看後說道:“此女貴不可言,為妃為後,實不可測!”遂為其起名蕭可心。
九月十六日,遼聖宗耶律隆緒隆重地迎娶蕭可心,立為皇后。
婚後,九月二十一日,遼聖宗耶律隆緒與太后蕭燕燕乘鑾駕自上京(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出發至儒州(今北京延慶區),準備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