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飛龍在天 第六十四章 大宋天子的碟中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飛龍在天 第六十四章 大宋天子的碟中諜 (1 / 5)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看著每況愈下的國勢,李煜憂心如焚,每每在半醉半醒之時,借悲歌來紓解憂愁。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李煜崇佛向善,崇經弘法,樂善好施,廣結善緣,堪稱天下第一居士。

金陵城西有座清涼山,山上的清涼寺是禪之一法眼宗的祖庭。法眼宗是時的“法眼大禪師”文益禪師所創,他的《三界唯心》歌,標題為心,實際指眼。歌曰: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非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

弘忍大師在東山大闡佛法,禪宗都是以《金剛經》來印心,六祖慧能大師的頓悟成佛教法,更是讓文人士大夫對《金剛經》推崇倍至,奉為至寶。“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成為天底下讀書人最喜聞樂道的盛事。

文益大師門下數十位弟子都是大江南北學修並重的高僧祖師十國時期,法眼宗成為天下最炙手可熱的禪門修學。

一天法眼禪師問眾人:“誰能把綁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眾弟子茫然不知,只有法燈泰欽和尚回答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從此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文益圓寂後,法燈泰欽禪師接任清涼寺住持大和尚。

李煜還是鄭王時,就經常跟法燈泰欽禪師一起探究佛法,當時,大江南北到清涼寺學習“法眼心法”的佛子絡繹不絕。&n

你的愛好有時候就是別人刺向你的溫柔一刀。趙匡胤早知道李煜信佛,為了刺探南唐的虛實,他決定派個人到江南,這次,他決定派個小和尚,藉著佛教的外衣,打入南唐宮廷。湖北地方官吏向趙匡胤舉薦少年神童江正,趙匡胤一見就喜歡上了這孩子,詢問之下,江正願意削髮為僧,投到清涼寺法燈泰欽禪師門下。

在趙匡胤的安排下,江正毫無懸念地成為法燈禪師的弟子。聰明人幹啥都是一把好手,沒出幾個月,江正對《楞嚴經》《大悲咒》《金剛經》《妙法蓮華經》全能倒背如流,由於深懂佛理,人稱其為“小長老”。

法燈泰欽禪師經常入宮講經,作為貼身弟子,江正經常隨行入宮。“小長老”用袈裟作偽裝,迷惑李煜,慫恿李煜慷慨佈施,廣建佛寺,度人學佛,澤被蒼生,狂燒國庫的銀子。

李煜成了繼梁武帝之後,又一位“居士皇帝”,佛教在江南又呈現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興旺景象。

在南唐,剃度出家的比丘,待遇等同國家的公務員,一切費用花銷,皆由府庫調撥。出家做和尚,一不用交稅,還可以免除兵役,不用死於非命,還有工資貼補家用,如此一來,誰還會不願意做和尚呢?

而在北方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原一帶經過周世宗柴榮滅佛,大量的佛寺被毀壞,出家人被迫還俗,佛門元氣大傷,十多年來,依舊慘淡經營。

開寶七年(974)六月,法燈泰欽禪師圓寂後,“小長老”江正繼承了“法眼宗衣缽”,成了清涼寺住持。作為法眼宗傳人,小長老頻繁出入宮廷,為李煜講經,真正成為大宋安插在江南的一雙“法眼”。

李煜恨不得親自侍奉佛陀,順治皇帝的那首《歸山詩》:“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似乎就是李煜心境的最佳寫照。

作為一國之主,出家不行,那就在宮中修行。李煜與小周後雙雙身披海青,虔誠地跪在佛前,祈求佛祖保佑南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於長時間的叩拜,以至於前額都磕出了一個大包。

李煜對佛教的狂熱,小長老看在眼中,喜在心裡。他稱讚李煜“功德無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南唐一朝君臣,全都禮佛。

唸佛,各個都是菩薩,金陵儼然成為人間樂土,西天佛國。滿朝文武,醉生夢死,這正是趙匡胤求之不得的!

那個幫助李煜寫勸降書的改革家潘佑,不能眼睜睜看著南唐就這麼日益衰削,他一遍又一遍地勸李煜振作起來,早點迷途知返,憤切上疏,“後主雖數賜手札嘉嘆,終無所施用”。文死諫武死戰。在寫完第八封勸諫書,潘佑已經做好了必死的準備: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臣乃者繼上表章,凡數萬言,詞窮理盡,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諂偽,遂使家國愔愔,如日將暮。古有桀、紂、孫皓者,破國亡家,自己而作,尚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則奸回,敗亂國家,不及桀、紂、孫皓遠矣。臣終不能與女幹臣雜處,事亡國之主。陛下必以臣為罪,則請賜誅戮,以謝中外!”

中書舍人張洎趁機非議潘佑,李煜受到鼓動,遂發怒,將潘佑下獄,“家國愔愔,如日將暮”,潘佑不忍看著南唐滅國,在獄中懸樑自盡,年僅三十六歲。

處士劉洞賦詩吊之,雲:“千里長江皆渡馬,十年養士得何人!翻憶潘郎章奏內,愔愔日暮好沾巾。@·無錯首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