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飛龍在天 第六十一章 奪嫡之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飛龍在天 第六十一章 奪嫡之亂 (1 / 3)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天,李璟登上臺城,遠望江北,那裡有讓李璟頗為驕傲的龍興之地,那裡有“江淮熟,大唐足”的糧食產區,那裡更有十四州百萬戶的人間煙火。

如今,它全部歸於大周那個叫柴榮的冷血殺手,留給李璟的只剩下難以癒合的傷痛和無窮無盡的噩夢。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金陵再美已非長治久安之地,唐與大周,只隔著一條淺淺的大江,常有弄潮兒暢遊往返。

大周鐵騎一旦過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李璟不敢多想,他決定遷都。

恩波浩蕩三千里,再騎黃鵠上江州。李璟要去的不是江州(今江西九江),他想去洪州(今南昌)。帶給百姓的,也不是什麼“恩波浩蕩三千里”,而是勞民傷財三千里。

打不過就跑,這是李唐皇家的傳統,當年安史之亂,唐玄宗就帶著老婆孩子跑到四川去了。這種不負責任,只顧自己死活的逃跑皇帝,李璟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公元1937年,倭鬼入侵金陵,有個總統也做了逃跑將軍,讓三十萬的無辜百姓填了大坑。

後周顯德六年(959)十一月,李璟將洪州改為南昌府,仿金陵皇宮規模大興土木,他爹捨不得花的錢他全花了,他爹捨不得乾的事,他全乾了。

自此南唐國力大損,再無昔日強盛。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已經悄悄戴在了李璟長滿秋霜的腦袋。

大宋建隆二年(961),李璟立李從嘉為太子監國,留守金陵,遷都洪州。南昌今天還有個地方叫“皇殿側”,據說就是李璟當年皇宮所在地。

李璟主張的是“兄終弟及”的帝位傳承製度,怎麼又立李從嘉為太子了呢?其實這都是他那個“兄終弟及”惹的禍。矛盾的起源是它,無休止的紛爭是它,血雨腥風也是它。

◆ 開口張弓李弘冀

皇太帝李景遂,從成為被指定的接班人那一刻起,他的身邊馬上聚集了一大批溜鬚拍馬的文臣武將。作為儲君,齊王李景遂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大事小事他一人就可以決策,中主李璟也樂得如此。

李璟自己厭煩了當皇上,不等於他的兒子們也不喜歡。

李璟的長子李弘冀,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馬上王子,武學將才,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唐末,民間口口相傳讖言:“有一真人在冀州,開口張弓向左邊。”李璟想讓自己的兒子應了這個讖語,就給自己的大兒子取名弘冀。

公元943年,李璟繼位的時候,李弘冀尚未成年(大概有十二三歲),被外放東都揚州留守。

南唐保大五年(947),李景遂被冊立為皇太弟後,李璟又把李弘冀調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封燕王,讓他一直遠離政治中心金陵。

保大十四年(956)四月,後周攻佔揚州,吳越國派丞相吳程統領的大軍也打到了常州,潤州成了後周與吳越南北夾擊的首當之地。

在此大敵當前的危急時刻,李璟覺得“弘冀尚少(大概二十六七歲),不習軍旅事,”怕兒子有什麼閃失,急召李弘冀回金陵。

部將趙鐸道:“燕王雖然年少,卻是眾位將士所倚重的元帥,大敵當前,一旦主帥臨敵脫逃,必定軍心渙散,軍隊大亂,您這時候是千萬不能離開的。”

李弘冀非常贊同趙鐸的建議,慨然決定與諸將同守潤州,拼死一戰,決不獨生。他一方面派人向父王申明不回京的理由,另一方面整兵備戰,攜同眾將士,誓死堅守潤州,同時救援常州,一時之間全軍上下士氣大振。

◆ 慧眼識英才

面對吳越強敵,南唐軍不敵,連吃敗仗,情勢相當危急。少年燕王李弘冀瞭解到右武衛將軍柴克宏英勇善戰,就以性命擔保,破格提拔柴克宏為前敵主將。

柴克宏,汝陽(今屬河南)人,南吳德勝節度使柴再用之子。曾升為宣州巡檢使、泗州刺史,後罷官回朝,授龍武軍都虞候。他為人沉默寡言,好施捨,由於不善言辭,一直得不到升遷。這次為抵禦吳越大軍,解救潤州危機,李璟授他右武衛將軍,命其與右衛將軍陸孟俊一同援救常州。

由於南唐的精銳都在江淮一線抗擊後周大軍,柴克宏所統帥的,不過是幾千老弱士卒。樞密副使李徵古,是個十分勢利的小人,他看在柴克宏這裡沒得到什麼油水,就將那些腐朽、破爛的軍械分配給他。

柴克宏忍不住質問李徵古道:“士兵已經這樣了,兵械又是這樣的不中用,你讓我們怎麼上陣殺敵呢?你到底是安的什麼心?”

李徵古聽後破口大罵,“汝為何物?竟敢這麼跟我說話!兵器都在這裡,你愛用不用!”柴克宏不想與其計較是非,故而隱忍不發。

李徵古覺得還不解氣,就奏請李璟,以神武衛統軍朱匡業代柴克宏統兵,將柴克宏召回。

柴克宏帶兵剛到潤州,就收到詔命。燕王李弘冀覺得柴克宏談吐不俗,頗有才略,便給父王李璟上表道:“克宏決可破賊,常州危在旦暮,臨敵易將,兵家所忌,臣請以身保其功。”堅決力挺柴克宏。

他對柴克宏道:“您只管在前方作戰,我自會安排奏報,有什麼事,我擔著!”柴克宏大為感動,遂領兵直奔常州前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