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消滅北漢,周世宗柴榮曾御駕親征,卻是無功而返。趙匡胤登基後,一直想找機會消滅這個蕞爾小國。
大宋這次揮師河東,是第三次。早在五年前(乾德元年),趙匡胤就打過一次北漢。
乾德元年(963)七月,荊南和湖南剛剛平定,趙匡胤就派安國節度使王全斌(後來的伐蜀總司令),領兵闖入北漢邊境。北漢向大遼求援,睡王耶律璟發來六萬鐵騎,王全斌看看不能取勝,攻克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後,俘獲敵人數千人而歸。
乾德二年(964),趙匡胤命李繼勳與康延澤等率步騎萬餘人進攻北漢的遼州(今山西左權),太原(亦稱晉陽)將領郝貴超領兵來援,兩軍激戰於遼州城下,宋軍大獲全勝。遼州刺史杜延韜見大勢已去,便率領冀進、侯美籍等部下與三千士卒,獻城投降。
北漢再次向契丹求援,耶律璟又發步騎六萬人來取遼州。趙匡胤覆命李繼勳與曹彬、羅彥環、郭進等領六萬大軍迎戰,大破契丹與北漢軍於城下。
有了徵滅荊南、湖南、後蜀的戰鬥經驗,這次重整旗鼓,再戰北漢,趙匡胤對其勢在必得。在選將上,他首先想到的是征伐後蜀的大將曹彬,還有自己的“義社十兄弟”之一的李繼勳。
李繼勳,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郭威鎮守鄴都(大名府)時,李繼勳投入郭威門下,後周初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高平之戰,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領永州防禦使。柴榮攻遼,李繼勳任戰棹左廂都部署,後升為安國軍(邢州)節度使。趙匡胤陳橋兵變,李繼勳在邢州,沒能參與。李筠叛亂,李繼勳為昭義軍節度使,鎮守潞州,負責進攻北漢。乾德五年(967)加同平章事,為使相。
李繼勳與北漢有過多年的戰事交鋒,對北漢的山川地理、用兵戰法可以稱得上了如指掌。此次征討北漢,他也是最合適的主帥。
開寶元年(968年)八月,趙匡胤命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統率一路大軍從潞州進軍,宣徽南院使曹彬統率一路大軍從汾州進軍,兵鋒直指太原。
九月,北漢內部發生兵變,供奉官侯霸榮殺死北漢新主劉繼恩,宰相郭無為又殺死侯霸榮,迎立太原府尹劉繼元為國主。
北漢內部政權動盪,外部又有大宋步步緊逼,北漢陷入內憂外患、生死存亡的一線之間。劉繼元見宋軍來勢兇猛,急急地向大遼請援,同時命侍衛都虞侯劉繼業、馮進珂等領兵扼守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東南),抵禦宋軍。
十月,宋太祖遣使到太原送去詔諭:若劉繼元歸附,可授平盧節度使;另外,趙匡胤也送給郭無為一份詔書,若北漢歸宋,郭無為可授安國節度使。郭無為得詔後十分高興,勸劉繼元向大宋稱臣。劉繼元不肯,郭無為只能獨自跟大宋進行間諜往來。
十一月,遼軍兵馬總管塔爾率大軍馳援北漢,逼近太原。李繼勳見久攻太原不下,現在又有遼軍增援,為了儲存實力,決定撤兵回師。
大宋又一次無功而返。
◆ 親自出馬
大遼就像北漢花錢請的保鏢,時刻擋在大宋和北漢之間,一有點戰事就出手,讓趙匡胤很是鬱悶。
開寶二年(969)二月,正當趙匡胤為北漢的問題耗費心機的時候,一個天大的好訊息傳到了他的耳中,大遼皇帝“睡王”耶律璟被弒身亡。此時正是大遼政權危急時刻,定然無暇西顧。
這真是千載難逢的絕佳時機。
二月初八,趙匡胤再次任命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侍衛步軍指揮使党進擔任副手,曹彬為都監,第四次出兵北漢。
為了防備契丹支援北漢,趙匡胤任命棣州防禦使何繼箔為石嶺關部署,建雄軍節度使趙贊為汾州路部署,彰德軍節度使韓重贇為北面都部署,彰義軍節度使郭延義擔任副職,密切監視契丹的一舉一動,堅決不能讓大遼的鐵騎向太原多前進一步。能攔住大遼外援,大宋就有了九成的勝算。
趙匡胤在長春殿設宴款待眾位將領,同時宣佈了一項驚人的決定:“朕要御駕親征。”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真是額外的福利。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那夜的壯行酒,大宋君臣喝得豪情萬丈,喝得地暗天昏。
十一日,趙匡胤任命開封尹趙光義為上都留守,樞密副使沈義倫為大內部署、判留司三司事。為了一雪前恥,趙匡胤正式下詔御駕親征,就為徹底拿下北漢這塊硬骨頭。
趙匡胤兵分三路:命曹彬、党進統率前鋒軍隊先行奔赴太原,李繼勳、趙贊統率中軍從側翼跟進,自己親率主力大軍跟進。
十七日,宋太祖率領大軍從京城出發,出兵河東。
党進,朔州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早年曾為杜重威家奴,後參軍,目不識丁,但孔武有力,為人質樸。
在禁軍任高階將領時,他見禁軍其他將領都把手下兵馬器甲的相關資料寫在木棍上,以備皇帝查問,他便加以效仿。
一次,正好遇到趙匡胤來視察,由於不識字,木棍上雖有資料,党進也無法回答,只得將自己的木棍呈給趙匡胤,道:“皇上問的都在上面。”趙匡胤看後哈哈大笑。
這次北伐,党進能被趙匡胤選中,任命他為河東行營前軍副都部署,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也是看中党進的勇武、直率,不會結黨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