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港島油麻地。
一個文質彬彬的眼鏡男行走在上班路上,路過一個街頭報攤時,笑著對報攤阿伯道,“許伯,來一份南華早報、一份港島日報。”
報攤阿伯熟練的抽出兩張報紙遞了過去,“阿文, 要不要來本書看看?最新出版的泰坦尼克號,還有羅馬假日,都是五元一本,英文和漢語版都有。”
眼鏡男阿文詫異的反問,“泰坦尼克號?”
這才是1950年,街頭上文盲多得是, 有文化的反而比例更稀少,更別說精通英文了。
就算有文化的人, 第一次聽到泰坦尼克號, 也未必知道那是什麼,偏偏阿文知道,那不是20世紀10年代,號稱全球最豪華、體積也是最龐大的奧林匹克級遊輪?有著永不沉沒的美譽。
然後首次航行就沉了……
這也是近現代航海史上一個不大不小的災難。
和平時代,這樣的泰坦尼克號突然沉了,自然是巨大災難,但它沉沒兩年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後者一比?完全沒有可比性。
想到這裡,阿文頓時來了興趣,“給我兩本泰坦尼克號。”
五元一本的,定價不算便宜。
不過阿文也是個收入不錯的文化人,他是南華早報的記者, 出身不差,他生於港島, 卻去上滬求過學, 讀的是新聞系, 之前的年代能讀大學新聞系的, 家庭環境不會太差。
更別說他供職的南華早報, 還是席捲亞洲,極具權威、在業內享有盛名的純英文報社。
報攤許伯笑著拿出兩本書,“來了。”
阿文則是匆匆看了幾眼,先把報紙和英文版泰坦尼克號夾在腋下,一邊走一邊翻閱起了漢語版泰坦尼克號。
這書粗看就是全本20萬字左右,印刷倒是精美,紙張品質也不錯,對得起它五元的售價。
走著看著,到了小巴站時,阿文已經眉頭大皺,甚至在心下大罵起來,這好好的泰坦尼克號,怎麼會是幾個島國男女主角的視角去描寫的?
即便島國男女主也分別起了傑克、露絲、卡爾這樣的英文名便於融入倫敦的社會環境,可身為一個地道的華人,阿文還是很鬱悶,有種買錯書,想去退錢的衝動。
等他看到公車來了……
阿文果斷收起書, 上車,開始看報紙了。
………………
一個忙碌的白天過去。
阿文帶著一些採訪工具返回辦公室時, 才走到自己座位,就見編輯室一個白人主編一臉興奮,且帶著一絲潮紅色走來,“鄒,你的泰坦尼克號在哪買的?太精彩了!”
“這本書真的太棒了,把它轉讓給我如何?你花了多少錢,我付給你。”
阿文一愣,一臉問號。
泰坦尼克號?鬼佬主編馬修看了,還覺得很好看??
不是,一個以島國男女為主角的故事,你一個牛不落白人有什麼看頭?代入感?
疑惑歸疑惑,阿文還是點頭,“那就送給你了,不用付錢。”
五元錢而已,就是一個普通的新入職軍裝警也不用太在意的財富,只有最底層民眾才會比較在意這數字。
馬修頓時大笑著拍了阿文一下,“好,謝了,我正打算拿回去重新看一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