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莫名的幸福感> 卷4 光年 第八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卷4 光年 第八章

從公園回來的第二天,海濤開始寫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此後的一個月,除了出門散步,買東西,晚上看電視和上網下棋,打麻將,他一直都在寫這篇文章,“光之本質”:

光之本質

光並不是一種運動的物質,光只是一種現象。光現象是光效應的堆積,光的每一個前切面,都依賴於後一個切面,切面以微分方式計算。切面分球面或平面,依光源而定。而光照範圍則透過每個切面積分而成。光源越小,照亮範圍越小。光源越大,照亮範圍越大。太陽和一根燃燒的火柴沒有本質的區別。

光只是一種現象,不是運動的物質,因此光沒有速度。光的本質是光源部分的亮度,在光源以外空間的擴散。光源由弱變強時,光照範圍逐漸變大。這時光是移動的,有移動的速度。但這個速度不是光速,而是光源變化的速度。光源變化快,光照範圍變化快。光源變化慢,光照範圍變化慢。當光源達到穩定時,光照範圍不再變化。這是可以把光和光源看做一個整體。光源此時的作用,是維持一個穩定的光照範圍。由於光並非運動的物質,只是光源照亮周圍空間的一種現象,所以光是沒有速度的。光充滿從光源到光照末端的空間,你就是用60萬千米/秒的速度飛行,你還是飛不出光去。你隨時都會遇見光,就好像孫悟空飛不出如來佛的手心。

光具有非物質性,光只不過是光源在其以外空間亮度的擴散。光的變化取決於光源的變化,光的所有表現形式都需要其它物體和媒質來體現。由於光的非物質性,光不是運動的,因此也沒有光速一說,只有光源變化的速度。可以把光理解為堆積的穀子,外層的穀子都要依賴裡層的穀子。堆積的穀子沒有速度。

光可見,但不可像。我們看見竹子,是因為光照在竹子上,使竹子呈現出顏色和色差。我們透過辨別顏色和色差得到竹子的影象,並判斷出它是綠色的。在人眼和竹子之間並沒有綠光,相反充滿了太陽光。但人可以看見竹子。因為我們看見是竹子本身,而不是竹子的光進入人的眼睛。是竹子的顏色和色差在我們的眼中產生映像,從而看見了竹子。

光是影像的塑造者,而不是影像的傳播者。光使物體的表面呈現出特定的顏色,並且透過明暗的變化描述出物體的形狀。但物體影像的傳播不需要光。認為物體影像傳播要透過光作媒質,是人類認識的繆誤。

當我們背朝太陽的時候,我們可以看見光,但看不見太陽。當我們面向太陽的時候,我們既能看見光,也能看見太陽。如果我們是透過進入眼睛的光看見太陽的,那我們不管朝著天空的哪個方向,都應該能看見太陽。正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太陽在天空中它自身位置的影像,只有當朝向太陽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太陽。

在寒冷的荒野上,有一盞孤燈。燈光照亮了一定範圍,其中的人和物都被照亮。在很遠的地方,有一個迷路的人,他身在黑暗中,周圍沒有一絲亮光。但他看見了遠處像瑩火蟲一樣的燈光。他向燈光走去,終於找到了燈下的房子,避免了被凍死的命運。

傳統物理學最大的失誤,就是認為光必須進入人的眼睛,人才能看見物體。事實上光完全不必進入人的眼睛,只要照亮物體的表面就行。遙遠星星的光完全沒必要跑一百億年來到地球,它照亮的範圍是有限的。在這個範圍內,所有的物體被照亮。在更大的範圍內,有一定的微光。在微光範圍之外,就是一片死寂的黑暗了。地球遠在黑暗之中,但仍能夠看見這顆星星最亮的部份,但看起來就像米粒一樣大小的一點星光了。

傳統物理學把注意力全放在光上,完全忽略了人的眼睛。把人的眼睛說成了機械的接收光,這才有了光走一百億年的奇談怪論。按照傳統的物理學,人眼看到的不是星星本身,而是脫離了光源,在空中飛行了一百億年的光。那這光的斷面是什麼形狀?縱向又是什麼形狀?事實上,飛在空中的光是不可能在人的眼中成像的,更何況這樣的光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光是不能脫離光源而獨立存在的。

假如我們看見的太陽,不是太陽本身。而是8分鐘前從太陽發出,一秒鐘前還在30萬千米以外,一秒鐘內進入我們的眼睛的光。這些光在7分59秒前是不能被我們看見的,因為它們還在路上。即使是7分59秒至8分之間的光我們也不能看見,因為它們還在離地球30萬千米的範圍內。只有當它們到達地球表面,進入我們眼睛的瞬間,才能被看見。

以地球的大小以及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到達地球表面的光早已是平行光了,而平行光每個截面的光能量是相等的。對地球表面的一個人,射向他的更是均勻的、能量相等的平行光。這樣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後,又怎麼能加工出太陽的形狀呢?肯定是不可能的。能量相等的均勻的光,是不可能加工出有差別的影象來的。

光與影,光能產生的是色彩和亮度,影才能塑造出形象。

白天出門看見天上有半個月亮,如果是月亮的光機械的進入了人的眼睛,那人眼是怎樣把這些光加工成月亮的輪廓,又怎樣把這些光加工成月亮上的陰影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見這半個月亮。為什麼月亮的光總是追著人的眼睛走呢?事實上在人的眼睛和月亮之間明顯沒有光線。不但沒有月亮的光,反而充滿了太陽光。如果人看見月亮是因為月亮的光進入了人的眼睛,那麼請問白天是如何看見月亮的?

100億光年說意味著100億年差一秒的光你也看不見,那你如何把飛行了100億年,一秒鐘前還在30萬千米以外的光加工成人馬座的影象?飛行了100億年的光如何覆蓋半個地球,同時進入世界各個角落的10億人的眼睛,讓他們同時看見同一顆星星的?雖然來自不同星星的光,有的飛行了10億年,有的飛行了100億年,但一秒鐘前它們都在離地球30萬千米的地方。那為什麼這些光沒有混在一起?你又是如何區別獵戶座和人馬座的?

按照100億光年說法,光在飛行了100億年差一秒時,人也看不見它。只有經過了最後一秒,光進入人眼後,人才能看見它。那人的視距豈不是為零了?這是完全忽視了人眼功能才得出的錯誤結論。當你把一把鹽撒進大海的時候,你還能在大海的另一邊看見它嗎? 100億光年以外星星的光,就是撒進大海里的一把鹽。

人眼看到天上的一顆星星,不是因為這顆星星的光經過一百億年進入了人的眼睛,而是星星和周圍的色差,被人眼感應。人眼觀察物體是區分色差,而不是光進入人眼。光的作用只是使物體表面產生色差,或者使物體與周圍產生色差。人眼觀察的就是這個色差,因此無須光直接進入眼睛。事實上,強光進入人的眼睛會使人暫時失明,長時間強光照射眼睛會使人徹底失明。當十億人同時看到同一顆星星的時候,不是這顆星星的光經過一百億年同時進入了這十億人的眼睛,而是這顆星星的亮光和周圍的黑色夜空形成色差,才使這十億人同時看到了這顆星星。

把光說成像電磁波一樣,可以脫離光源而獨立存在,是現代物理的失誤之一。人眼看星星,看到的不是光,而是像。飛在空中的光是不可能在人眼中成像的。

在經典光學中,可以畫出清晰的光路,好像真的有光按著光路飛來飛去。其實那不過是根據透視原理和透鏡原理虛擬出來的,並沒有光真的按照光路行進。當你用望遠鏡看熊貓時,你看到的就是熊貓,是熊貓身上的顏色。不是熊貓身上的光按照光路,經過望遠鏡的透鏡飛進你的眼中。這樣的光是不存在的。後來物理學所產生的錯誤,皆從此出。

人眼觀察事物,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反射說,一種是映像說。反射說認為是物體表面的光反射進人的眼睛裡,人眼透過接收反射光來看見物體的。映像說認為人眼是對物體表面的顏色、亮度和色差作出反應,從而看見物體的。反射說和映像說的區別在於,反射說認為有實體的光從被觀察物體的表面反射進人的眼睛。映像說則認為沒有光反射進人的眼睛,人眼只是透過辨別物體的色彩、色差和亮度來看見物體的。

反射說不合理的地方在於,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會是光反射進入瞳孔看見的嗎?這麼巨大的資訊量,這麼細微的細節,是光反射能解釋得了的嗎?如此多的資訊如果是光反射,在瞳孔不會撞車嗎?唯一的解釋就是沒有光反射進人眼,只有映像產生。

映像說看起來就合理得多,物體表面在光的照射下,顏色的特性被表現出來。光強的不同則表現出不同的亮度。而物體的形狀形成不同的色差。人眼正是透過辨別這三個要素來達成觀察事物的目標的。

我們過去總說太陽光把人的眼睛刺傷了。實際不是太陽光,而是太陽表面的亮度。所謂亮瞎了就是這個意思。無論是背向太陽,還是直視太陽,我們眼前的光能量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太陽表面的亮度。當我們直視太陽的時候,用手擋住太陽就不會傷到眼睛。因為我們遮住了太陽雪亮的表面。但我們眼前的光能和不擋時是一樣的。你朝著太陽向前走三步,迴轉身看看剛才站的地方,就會發現這一點。我們戴上墨鏡就可以看太陽,是因為減低了太陽表面的亮度,而不是減低了眼前的光能。日出和日落時你都能直視太陽,因為加厚的大氣層減少了太陽的亮度。霧霾天看見的太陽和日出日落時一樣,是因為霧霾等效了大氣層加厚的效果。

人會得雪盲症,也是因為雪在陽光的照射下亮度很強,而不是因為陽光反射到人的眼裡。反射光不可能比入射光能量大,由於光路長能量反而下降。人在雪地長時間會得雪盲症,還是因為雪地的亮度太強造成的。

小孔成像現象也不支援反射說。小孔成像只是成了一個簡單的平面影像,而人眼觀察到的卻是複雜的立體世界。對小孔成像本身,人類也給予了一個太過簡單的詮釋,而實際則要複雜得多。這是人類急於解開這個奇特現象的迷底,所以就做出了一個最直觀的解釋。在這個問題上,人類考慮得太過簡單。而在時空的問題上,考慮得又太複雜了。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這大概就是人類喜歡和自己開的玩笑吧。

有人說人看見物體,是因為光子進入人的眼睛。這種說法咋聽起來很有道理,仔細一想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首先大多數物體本身是不發光的,需要光照射上去才能被看見。如果一個藍色的物體,光照上去就會向外發出藍色的光子嗎?還是說光子照到藍色物體上變藍了?一粒小米要發出多少光子,才能讓處在不同位置的鳥同時看到它?它的光子又是如何做到不與背景發出的光子混淆的呢?你能看見頭髮絲一樣的細節,光子如何表現?每個人都能看見同一根頭髮絲?光子如何起作用?千變萬化的顏色光子如何組成?一個小米粒大的紅點,要發出多少光子,才能讓處在不同位置的所有人同時看見它?它的光子又如何做到不和背景發出的光子產生衝突的?一顆草發出的光子是如何做到充滿整個空間,並且無比均勻的分佈,以致於處在遠近不同位置的人能同時看見它。一顆草的光子就均勻充滿整個空間,一列火車的光子又要充滿多少空間,我們眼前的空間如何把這些光子均勻分佈,以至於我們能同時看見一顆草和一列火車?草和火車的光子,它們如何做到精細分工,以至於我們能同時看見一顆草和一列火車?

光電效應不過是相關物質在被光照射時,對光的亮度作出的反應。光子是不存在的,光子說不過是人類對光無知的遮羞布。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