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馬加丹,基本上把遠東沿海一帶連成片。
立場一旦轉變,很容易出現一種心態,就是期盼獲得新組織的認同感。
所以,倒戈之人很容易反過來打自己人。
瓦安.茨維託柯夫同樣如此,他先以各種名義,收拾了一批當初阻撓極地礦業復工復產的集體和個人,包括政府內的一些人員。
另一個心態就是,組織裡有好事別落下我,你們之前得到的好處是不是能分點給我。
最近一段時間瓦安.茨維託柯夫隔三岔五騷擾著阿布拉,除了關心那些採礦企業復工復產中的問題外,還在爭取兩件事:遠東長輸油氣管線啥時候來馬加丹勘測?遠東能源要不要來馬加丹建設燃氣電廠?
11月初,一批華夏籍礦工被送來馬加丹市。
馬加丹港專門開動了破冰船,將楚克齊號郵輪接進港灣,停靠在泊位上。
500名員工被放在這裡,然後繼續南去,將其餘1000多名員工送往海參崴。
這些員工來自庫波爾,留在馬加丹的員工作為先遣隊開拓這裡的產業,在這個冬天,他們將主要負責在港口接卸物資,並運往屬於極地礦業的各個礦區。
去往海參崴的員工,將從那裡乘坐專列返回藍市,回家修養過年。
馬加丹州全域面積46萬平方公里,它的經濟部門主要是採礦業,並且曾經以盛產黃金聞名。
100年前,馬加丹市還是一個漁村,它的名字叫做納戈葉沃,有100多愛斯基摩人生活在這裡。
1930年,蘇熊遠東委員會決定大力開發這裡,成立馬加丹市;20年後,這裡又變成了一個州,並將方圓4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列為管轄地,前後不到百年的時間裡,這裡共勘探出400多個大型金礦。
這裡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無人區,最低溫度零下64度,連愛斯基摩人都不願深入內陸地區。
在這裡開礦,修路工和採礦工稀缺是最大的難題。
於是,蘇熊高層選擇使用了囚犯。
後世山姆國一位作家曾出版過一本書《古拉格:一部歷史》,這本書曾寫道:
1.7萬名囚犯修路死亡後被埋在永久凍土的公路下。黃金開採的第一年就有8000名礦工死亡、第二年1萬、第三年1.3萬......馬加丹第二任市長曾經公佈:“開採15年後有21萬人死亡,他們要麼死於低溫、營養不良和病痛;要麼因逃跑和怠工被處決。”
沒有人知道馬加丹的黃金儲量具體是多少,但年過半百的毛熊人都知道,馬加丹是他們少年時記憶裡的“聚寶盆”。
除了黃金,這裡還有石油,還有佔比整個毛熊50%儲量的銀礦、28%的鎢礦,以及數不清的汞、銅、銻、煤和稀土資源。
可是隨著時代變遷,以及蘇熊成為過去,這座以金礦開採聞名於世的工業城市,最終沒有躲過囚犯釋放、工人解散的“厄運”。
根據馬加丹市政府掌握的資料,1989年馬加丹州全域人口為54.2萬人,1999年底的資料是16.52萬人,人口減少超過三分之二,人口的負增長程度居遠東各州區之首。
維持生產的金礦已經很少,即使有生產活動,一般也只是在每年夏季兩三個月裡進行。
至今那託卡金礦仍在以傳統剷車和卡車露天作業的方式進行生產。
被極地礦業收購的礦業公司分佈在馬加丹州的幾個市、區。
包括西部蘇蘇曼市的別列遼赫礦山公司、蘇蘇曼礦山公司,北部奧姆蘇克昌鎮的杜卡特礦山公司,烏斯季奧姆丘格鎮的堅金斯基礦山選礦公司,霍羅德內鎮的蘇蘇曼採礦選礦聯合加工廠,卡拉姆肯鎮的卡拉姆肯礦山選礦公司。
這些公司,一度擁有員工兩三千人,現在極地礦業正在召集老礦工們返崗,啟動復工復產。
還在保持生產的是那託卡金礦,也被極地礦業收購了大部分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