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重生之工業狂潮> 第九十七章 處置美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七章 處置美廢 (1 / 4)

廢鋼產業合作伙伴大會勝利閉幕了,所有人都收穫滿滿。

當天就有人匆忙離去,根本沒想去參加後續的旅遊節目。

他們有的急著安排生產,有的抓緊聯絡貨源,也有的留下來繼續商洽合作事宜,郝月明和吳煥祥就沒馬上離開。

吳煥祥離得近,開車一個小時就能回家,媳婦吳榮華已經回去安排廢鋼分選加工事宜。

而他看上了本縣一家倒閉的集體制鋼鐵企業,想和陳樹儉商量一下能不能把這家廠子盤下來加工特種鋼材。

郝月明離家兩個多小時車程,他留下來是想研究一下,怎麼搞海運業務。

在前年上半年廢鋼漲價的時候,郝月明曾接收過幾船國外廢鋼,正是那次貿易,使他的資金翻了一番,才有資本發展起永豐鋼鐵爐料有限公司。

他家緊鄰薊市東港,前年以來,許多貿易商開始從國外進口美廢。

郝月明的想法是,買下美廢進行分選,把其中的廢鋼鐵再裝船運往遠東。

聽到美廢這個詞,陳立東立馬支稜起耳朵,這玩意上一世他熟啊。

所謂“美廢”,曾經是山姆國廢紙的簡稱,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華夏造紙業發展迅猛,用廢紙製漿工藝簡單、成本低,廢紙板、舊報紙成為造紙的重要原料。

在山姆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紙製品人均年用量相當於此時華夏的人的十幾倍、幾十倍,所以廢紙產出量大,也相對便宜。

進口廢紙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興起,山姆國是華夏進口廢紙的主要來源國。

據官方統計,1995年華夏從國外進口廢紙為30萬噸,十年後,這個指標將增長到500萬噸不止。

而陳立東所認識到的“美廢”卻非山姆國的廢紙,而是“洋垃圾”。

“美廢”怎麼變成洋垃圾的呢?原來山姆國好多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兼顧垃圾處理。

在山姆國,垃圾處理是要付費的,處理方式一般為回收利用、焚燒、填埋。而焚燒、填埋都需要花費資金。

更有一些垃圾屬於危險廢棄物,簡稱“危廢”,有的易燃易爆比如空油桶、報廢車裡的安全氣囊;有的危害環境,比如廢舊電池、高爐煙道灰等;有的危害人體健康,比如醫療單位的垃圾、農藥廠報廢的儲罐等,還有恐怖的核廢料。

處理這些危廢,需要相應的資質。

法律上規定,產廢的單位不能自行處置垃圾,要付費委託給垃圾清運回收單位。而“危廢”的處置,根據種類不同,更是需要大筆的資金。

所以,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把垃圾運往落後國家,因為向國外運輸的費用,比焚燒、填埋的費用低。

而“危廢”在法律上是不允許向國外輸出的。1992年5月生效的、有近100個國家簽字的《控制危險廢棄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公約》(巴塞爾公約)規定:各國應加強對危險廢棄物越境轉移的控制,實行對危險廢棄物應儘量在廢物產生國國內處置;越境轉移時,出口國必須持有進口國政府的書面批准。

但一些膽大妄為的企業,總是向無人的海島、海岸,向一些小國家偷排危險廢棄物,甚至向不發達國家售賣“洋垃圾”。

上一世,在1996年有記者發現燕京長平地區的農戶內,在洋垃圾中發現了醫療危險廢物。

陳立東沒想到,現在的薊市東港,已經有人從運廢紙變成了運洋垃圾。

這些垃圾經過了粉碎、壓塊、打包處理,被裝上集裝箱,漂洋過海運到華夏。

裡邊的利益是非常誘人的,比如處理一批垃圾,產廢單位付費1000美元,而運輸到華夏所需的費用僅有600美元,這就賺了400美元,還減少了在山姆國內焚燒填埋的汙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