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聚俠氣,八方樹纛旗。
伊水橫闊數十丈,山風清涼,吹皺綠波,莽莽蕩蕩。
一座五丈見方的木臺穩居水上,便是演武打擂的四方臺。臺東一條棧道六尺餘寬,將木臺與水岸相連。棧道接岸處、一座數丈高的轅門巍然矗立,氣魄雄壯、不輸兩山。
轅門向東,香山腳下,是一道竹木磚石搭起的長軒,木柱粗實,朱漆簇新,寬簷展翼,雜樹遮蔭。長軒中齊齊整整,擺放著一十三張高背圈椅,椅面上皆鋪著一隻大小合規的蒲團。長軒外立著數十武僧,手拄齊眉棍,將長軒圍起,靜立柱前,彷彿泥塑。
長軒與轅門間,是塊半圓形的大校場。不但雜草碎石被清理一空,更鋪了層細密沙石,以石碌碡碾壓平整,煥然一新。
這日東山之巔,白日高懸,恰是四月初九、“神都武林大會”幕啟之日。
不過巳時許,已有許多江湖遊俠、武林門派之人陸續趕來,在香山寺派出的一些知客僧帶引下,一群一群在大校場上集中。
有僱了車馬驢騾、大清早便趕往此處的門派精銳,亦有單騎揚鞭、飛馳而至的獨行俠客,更多的則是拼著磨壞靴履、徒步行來的武者。雖皆熱汗淋漓,卻無一人露出疲態,眼底眸間、皆是濃濃戰意。
此刻為時尚早,來到大校場上的群俠武者,皆拎著兵刃,百無聊賴、四處打量:四方臺闊大厚重、木棧道筆直修長,轅門高聳,長軒橫臥,坦蕩如砥的大校場上,盡是服飾各異的遊俠……
不到兩盞茶工夫,前來“神都武林大會”的群俠武者,便都將注意力放在長軒下的十三張圈椅上。
有幾個遊俠好奇心重,早耐受不住、行至近前,詢問守備武僧,可否坐一坐那備好的圈椅。畢竟這“神都武林大會”一開,也不知幾日才能打完。若一直立著觀戰,風吹日曬且先不說,自己十幾年的老寒腿、只怕要抵受不住。
武僧們聞言,皆笑而不語。無論他們如何軟磨硬泡,也不肯放這幾人入軒。
一個遊俠老羞成怒,“鏘”地一聲拔出佩刀,作勢便要硬闖。兩旁遊俠慌忙拉住,望著聞聲聚攏而來的武僧,又是躬身賠笑、又是抱拳作揖,這些武僧才漸漸散去。
這時,一位披著錦斕袈裟的僧人,徐徐踱至幾人面前,合掌歉道:“幾位俠士,對不住啦!此次‘神都武林大會’聲勢雖是不小,靡費卻不宜過奢。是以才簡單搭了這處遮廕庇日的長軒,供幾個緊要人物觀禮之用。
是以這些圈椅中,有三席是留給當朝元相、西平郡王、河南尹三位,再有兩席留給釋、道兩門翹楚之輩。其餘八席,則需諸門派相互合議,將那武藝精湛、年韶德高的武林耆宿選出來,坐於其間,自有比丘過來端茶送水……”
那怒起的遊俠聽罷、面色紅一陣白一陣,愈發怒道:“嚯!和尚!你這話分明是說老子不夠格、不配坐那椅子對不?!哼哼!老子今日偏要坐上一坐!”
話音未落,這遊俠刀勢大起,眾人只見一道炫目白光閃過、便是“嗡泱泱”幾聲刀鳴炸響。彷彿霹靂雷霆、併發齊至,頃刻將那僧人罩住。
圍觀幾個遊俠雖還在連聲勸解,卻再無阻攔動作,眼中皆透出異樣神彩。顯然是想借此人莽撞之舉、探一探香山寺和尚的深淺。
至於那八席座位,能爭到一席、自然面上有光,便是爭不到、也沒什麼可沮喪。畢竟江湖太大,能人輩出,大凡出類拔萃者,不是有宗門派系可為依傍,便是遇到過什麼潑天機緣。二者皆不具備者,還妄想一鳴驚人,不過是痴人說夢罷了!
果然,這出刀遊俠聲勢雖隆,卻未撐過兩息工夫、便被那僧人一記“袍下腿”踹在腰間,連人帶刀,倒飛至三丈開外。待再爬起來時,卻禁不住“哇”地一聲,吐出一大口黃水來。
其餘幾個遊俠揉了揉眼睛,難以置信盯著眼前慈眉善目的僧人,結結巴巴道:“不、不知……這位禪師,如、如何稱呼?”
這禪師理了理袈裟上的褶皺,雙掌合十、朗聲笑道:“阿彌陀佛!貧僧法號靈真,忝居香山寺監院一職。特奉方丈師兄之令,先來此處,與各路英俠俊傑打個照面。”
他這一句貌似應答幾人,其實聲音洪亮、傳遍校場,很快便在兩山間蕩起隆隆回聲。將大校場上的嘈雜聲也蓋了下去,惹得群俠紛紛側目。靈真禪師見眾人望來,正中下懷,接著又道,
“此事實為鄙寺疏忽,未及向諸位英俠交代。依洛陽公門、軍門、釋門、道門合議,特建竹木長軒,以觀擂決情狀。又因軒中侷促,故只能勻出八席座位,請各門各派之人同坐觀禮。‘武林大會’千頭萬緒,鄙寺籌備多有不周,還望諸位諒解!”
香山寺監院靈真禪師說罷,群俠登時“轟”地一聲、七嘴八舌聲討起來。靈真禪師再不辯駁,只是默默立在一旁,硬受著群俠口音各異、層出不窮的咒罵聲。
群俠罵了半晌,自覺無趣,卻發現大校場上人又多了不少。“神都武林大會”尚未正式啟幕,這個小插曲卻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在人群中散播開來。咒罵聲自是難免,但更多的聲音卻在討論:
這些來自八方的遊俠豪客、門派俊傑,沒有一千,也有數百。究竟哪一門哪一派,抑或是哪個威名遠播的豪俠、有資格入那長軒?與公、軍、釋、道四門平起平坐?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之時,自北面傳來一聲狂笑:“八隻木椅,虛位以待,莫不是專等我‘揚州八怪’來坐上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