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武俠修真>如水劍道> 第411章 雌雄雙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11章 雌雄雙霸 (1 / 3)

羯鼓哀聲碎,琵琶幽怨多。

放歌之人見岸上群雄笑成一片,愈發洋洋自得,當下又扯著嗓子、嚎了兩段。唱到第三段時,卻似觸到了傷心事,竟大放悲聲、抽噎起來。

眾人聽這人又哭又唱,反而笑得更加合不攏嘴。便連大發神威的“燕山聖君”霍仙銅,竟也一口陽元之氣沒有憋住,隨著眾人笑將起來。

受它操控的“六骸陰兵”頓時紛紛住手,頭顱半仰,牙關開合,也像是在無聲大笑。

李長源見“六骸陰兵”如此反應,又見每具骷髏額前、印著上下相連的“卍”字元,登時恍然大悟:

原來這裝神弄鬼的“燕山聖君”,並無操縱鬼神之能。所召喚的亦非真的“六骸陰兵”,只是一門中土罕見的“控骨傀儡術”。

這等巫術,原本只在西域象雄古國的苯教巫師間傳承,原本是操縱客死異鄉之人的骨骸,令其自返故鄉,以消除怨障、超度亡魂。後因象雄古國覆滅,吐蕃王朝興起,加上密宗佛教漸被歷代贊普扶植,苯教開始備受打壓。許多苯教巫師或改信密宗佛教、或淪為吐蕃平民、或流放邊地自生自滅……

有些苯教巫師,漸漸流落到隴右道、劍南道、關內道一帶。為謀生計,便各自投奔世家豪族、地方幫派甚至綠林山匪,開始廣收門徒、開枝散葉、傳授巫術。想來這位“燕山聖君”,應是從某個苯教巫師手中、習得了這門“控骨傀儡術”。又加以損益、專做攻殺之事,才有了這邪功模樣。

碰巧今日突降驟雨,天氣陰沉,地面泥濘,恰為它施展巫術,提供了天時、地利兩樣條件。於是“陰兵”一出,眾人皆驚,猝不及防下,卻是吃了不小的虧。

有鑑於此,也無怪乎“燕山聖君”內息一亂,這些骷髏便跟丟了魂似的、竟也隨著他的樣子傻笑起來。

而這一點,便是“控骨傀儡術”的弊端:若無施術者全力操控,便與尋常骷髏沒什麼不同。

雁門郡王田承嗣,見大好勝局被這俚歌一攪,竟似兒戲般、驟然停歇下來,登時暴跳如雷。卻又不欲哥舒曜瞧見自己氣急敗壞的模樣,只得暫時忍氣吞聲道:“這位朋友既然來了,為何不敢現身?是怕我天雄衛亂箭將你射翻麼?”

說到此處,心念一轉,接著又道,“本王雖行伍出身,卻也曉得‘聞絃歌而知雅意’。可本王聽你這絃歌,只覺俗不可耐!比之乞兒唱的‘蓮花落’,還要俚俗不堪!朋友若是為討錢而來,本王這裡恰還有些碎銀,索性都贈與給你,便是沽酒切肉、也夠你吃上好一陣子啦!哈哈哈!”

說罷,果然從蹀躞帶上拽下一隻荷包,便朝半空拋去。

眾人好奇,仰頭望去,只見半空灰濛濛的雨絲中紅光乍現,探出一隻羯鼓來。那荷包好巧不巧、正正擊在鼓面上,嘭然作響。聲音透空,傳遍八方,滿城可聞。

接著卻見兩道身影一齊落下:

男子鬚髯亂如帚,塌面蒜鼻,下巴翹起,臉窪處長了個大痦子,痦上黑毛猙獰。一對豆眼縮在鼻樑後面,賊忒兮兮地盯著岸上眾人。腰間拴著羯鼓,雙手提了兩根鼓槌。鼓槌長過兩尺,其中一根正挑著方才那隻荷包。

女子腰粗如甕,滿臉堆肉,粉腮翻桃暈,面靨雙榴斑,斜紅飛新月,唇脂櫻顆圓。眉間花鈿如蓮,頭上娥髻堆山。兩隻肥厚的肉掌間,架著只“玲瓏”琵琶,十指狀雖若筍芽、卻靈活異常。一手按弦、一手輪撥,“叮咚嘹嘈”之聲不絕於耳,如清泉流瀉,如瀑音堆疊。

琵琶聲歇,羯鼓相繼。男子剛將槌上荷包甩出,便時被女子收起、顯然是掌財之人。隨即他雙槌連揮,又是一通“嗙嘭”之聲,才將最後一段《邙山俚歌》唱完。於是收了悲聲,向田承嗣抱拳笑道:

“這位軍爺,瞧著面生呵!出手倒也大方。不過嘛!俺姊弟倆卻不是為這點子小錢而來。嘿嘿嘿!”

田承嗣笑容一滯,寒聲問道:“敢問二位大俠名號?又是為何來此?”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