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如水劍道> 第114章 截竹為笛,燒土作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4章 截竹為笛,燒土作壎 (3 / 3)

柳曉暮坐在青石上,一番洗手濯足後,便盤膝坐好,運轉起陰元之氣,很快便將頭上、身上的水漬盡數蒸乾。起身之時,雙耳微動,似乎察覺到了什麼,嘴角揚起一個不經意的笑容。

接著撿起方才脫下的件件衣物,迅速穿戴好,唇齒微啟道:“臭道士,看夠了便出來吧!”

楊朝夕扛著五六竿紫竹,面紅耳赤地從一蓬灌木後閃了出來:“姑姑……我說……我是無意看到……你相信嗎?”

柳曉暮冷哼一聲:“有意、無意,又有多大分別?看便看了,又是敢做不敢當的呆儒模樣……你把紫竹拿來,我挑選一下。那邊木盆中的膠泥,你再添些清水、攪至濃稠,便放下不用理會。”

楊朝夕將紫竹放下,便找來那木盆。待雙手掬了清水甩入盆中,便握起那石錛,用力攪拌起來。

雖然對於制壎一無所知,但他身為山莊孩童,玩泥巴這種事情,自記事起、便不知道幹過多少次。而且每次一身汙泥回來,都免不了被孃親胖揍一頓……所以時至如今,印象依舊深刻。

楊朝夕一面攪拌膠泥、一面憶苦思甜,盆中暗紅的膠泥塊,漸漸化為一盆濃稠的泥糊。他放下木盆,擦了擦額上汗水,無意間看到柳曉暮制笛的一幕,不禁歎為觀止!

柳曉暮拿到那幾竿紫竹,卻只選了其中一竿粗細均勻、竹節間距較長的紫竹。又是聚氣在手,以指甲為鋒刃,將那最合適的一段擷取出來。接著小指輕旋,竟在截好的竹木上,開出八個孔洞來。而這一系列動作行雲流水,顯然不是頭一回自作竹笛。

笛身已成,柳曉暮卻擱在一旁,又從湖邊折來幾枝葦杆。只見她將葦杆剖開,取出半透明的內膜,撕下一塊,粘在膜孔處。又將朱唇輕附吹孔、緩緩吐氣,將‘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七調逐一試過,又對略有偏差的音孔做了修正,一支紫竹笛便大功告成。

柳曉暮將這支紫竹笛遞給楊朝夕,自己卻意猶未盡,又如法炮製了一支,音色卻比第一支又好了許多。

忙完這些,她又走到那盆紅膠泥前,膠泥已經上清下澄,正是揉搓的最好時機。她將上層清水撇出,又把整盆膠泥扣在一方平坦如砥的青石上,用方才的石錛按壓起來。待紅膠泥能夠聚團,又截來兩根粗重的樹枝,以斷劍砍削成杵,對著膠泥用力捶砸起來。

砸過半晌,膠泥已然服服帖帖。她便將一大團膠泥搓成條狀、揪開揉團,又以杵代杖,將這些泥團一一擀開。接著以木盆盛來清水、潤溼雙手,將擀開的泥團捏成壎坯。復以小指為鑽、在壎坯上打出六孔,試過七調,略作微調,便放在一旁。

接著又如法施為。不多時便做好七八隻壎坯,排列在青石上,宛如一隻只泥卵。

楊朝夕捧著紫竹笛,賞玩了一番,才想起自己並不會吹。只得悻悻收好,去附近找來石塊,搭出一座小巧的窯爐來。待柳曉暮將壎坯在窯爐內排好,楊朝夕已找來足夠的柴草,開始生火燒製。至於成敗與否,待這最後一步做完,便可見分曉。

窯火初時不旺,柳曉暮便截來一根竹筒,兩人輪流向窯爐中吹氣。一旁堆成小垛的柴草,便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消耗下去,直到所有柴草燒盡,兩人才停了下來。

此時夕陽在側,萬點金光在湖面上跳躍,將春時暮色渲染成壯麗圖畫,令人心緒都為之豁達起來。

兩人忙碌一天,俱是腰困腿乏,待靠著青石坐下,不禁相視一笑。而這份互為臂助的默契,在經歷整日的協作後,開始生髮出來。並在兩人之後的一次次配合中,不斷潛滋暗長。

窯火逐漸熄滅,窯爐中的溫度、也漸漸恢復到山間湖畔的溫度。楊朝夕在柳曉暮的指點下,小心翼翼地拆了窯爐,取出那七八隻燒得漆黑的陶壎來。

柳曉暮又用木盆打來清水,將陶壎置於水中,輕輕擦洗。有的陶壎受火不勻,很快便裂出細縫來;有的陶壎受火未足,在水中便碎成數塊。最終成型不壞的,也不過三隻而已。

楊朝夕將洗好的三隻陶壎,輕輕放在青石上。柳曉暮逐一取來,又試了一遍音調,將有偏差的音孔,再度細細微調。

如此又忙碌了近一炷香工夫,其中一隻陶壎,音差太大、無法調校,被柳曉暮摔碎在地。令得楊朝夕惋惜不已。

皓月清遠,水月團團,上下輝映間,湖山間的夜色也比昔日明亮了許多。

楊朝夕望著青石上的雙笛、雙壎,被月光籠起一層光暈,從未有過的滿足感,瞬間充斥全身。

柳曉暮會心一笑,並不說話。卻拿起一笛一壎,在朗朗清輝下,將那《塞上曲》《梅花落》《折楊柳》等古曲,一曲曲吹奏出來:

笛聲亢然清越,壎聲低沉嗚咽,林中葉舞龍旋,湖上水起波環……楊朝夕沉浸其間、物我兩忘,過往的憂愁、喜樂、得意、失落,都在樂聲中漸漸消融,只留下無形無狀、搖天撼地的悲憫。

曲終人不見,湖畔數峰青。那些鬱郁難解的情愫,恰如掌中砂,既然抓握不住、便揚了吧……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