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武昌王宮已被臨時當做帝王行宮,朝中大臣一致提議把吳國都城遷至建鄴,並且把武昌改為陪都,而這個提議也被孫權准許,不日他們便將都城遷至建鄴城。
宮殿內,吳國文武百官接受孫權冊封后意氣風發,他們站在這座帝王行宮裡,臉色顯得頗為驕傲與興奮,而站在一旁的丞相顧雍走了出來向孫權行了一禮。
“陛下,如今您榮登大寶,進位九五昭告天下,但還是應當派遣使者呈送國書通知我們的盟友,並且依舊承認大漢為我大吳的盟友。
若想與魏國一較高下,我大吳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而這條路必須要與蜀國共同來走下去,否則,單打獨鬥,我們兩國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
“嗯,元嘆說的在理,朕即位大寶,昭告天下,但蜀國方面可能會以為朕僭越大漢,實則朕順應天意,武昌黃龍降世,這是帝王徵兆,想來對方也不會說什麼,是吧子瑜?”說著,孫權的眼神突然看向站在顧雍身後剛剛官拜大將軍的諸葛瑾饒有興味地問道。
身為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兄長,這一點就夠他在孫權面前抬不起頭來,他也只能承受著這萬鈞壓力。
“陛下說的是,應當派出使者向蜀國呈送國書來表明陛下是順應天意登基稱帝,而並非是僭越大漢而自立稱帝。”
“那,該派誰去擔任這個使者可好呢?”孫權依舊盯著眼前的諸葛瑾又提了一度聲音問道。
群臣見孫權的眼睛依舊盯著諸葛瑾,所有人都理解了他的意思,緊接著他們又把眼神轉移到了身後的騎都尉諸葛恪的身上。
本就想一展外交才華的諸葛恪見群臣都在盯著自己和父親諸葛瑾,他當今便清楚孫權的意思究竟是什麼了,於是他抬著頭在群臣的矚目下來到眾人面前向孫權拱手一禮。
“陛下,臣諸葛恪願出使蜀國,呈送國書,以解陛下憂慮!”
見諸葛恪竟然直接走了出去,諸葛瑾想勸住他,但仔細一想,孫權一直都對蜀國方面尤其是他和諸葛亮的關係耿耿於懷,倒不如讓與太子孫登交好的兒子諸葛恪來證明他們一家對吳國的忠心。
於是諸葛瑾便抬起頭看向站在面前揹著自己的諸葛恪與面對著他的孫權默默不語,想要看一看孫權究竟什麼意思。
孫權見諸葛恪走上前來請纓出使蜀國大為讚賞,他頗為高興地點點頭對諸葛恪說道:
“哈哈,朕有元遜之才,何愁與蜀國外交不定?那此次朕便委託你為出使蜀國的使者,抵達蜀國後,一定要好好展現我大吳的風采!”
“請陛下安心,元遜定不會辜負陛下期望,此去蜀國,元遜定會一展我大吳雄風!”諸葛恪此言倒是太過盛氣凌人,不過這正是孫權喜聞樂見的事情,他就喜歡如此直率開放的人。
既然孫權答應諸葛恪主動請纓出使吳國,那麼陸遜也就沒有理由再行勸阻之事。
其實所有人都很清楚諸葛恪的才能與性格,包括陸遜和顧雍這兩個吳國文武一把手也在內,他的才能出眾吳國文武上下皆知,但反觀他的性格也太過奔放張揚,態度太過高傲。
在一次對諸葛亮北伐的討論中,群臣都在誇讚與吸取他的教訓,只有諸葛恪站了出來認為叔父諸葛孔明乃是愚忠之人,不懂得變通,就因這件事情他就被其父諸葛瑾怒斥一頓。
“好,朕命你明日率領大吳使團前去蜀國,待元遜歸來,朕為你接風洗塵!”孫權頗為高興地對諸葛恪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