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確認,就是喬楠他們下去,再有各縣秀才們幫著核實,可謂眾人齊心協力完成。
這筆款一放,所剩也還有些,最後也被註明,這筆錢會在今秋和明春地頭買糧,囤積於官倉,以備不時之需。
官倉囤糧,既可接濟窮人,也可度過災荒,每年的官倉都是不許空倉的,若是被查實可是殺頭之罪。
青華州府城及以下各縣、各鎮皆有官倉,這糧雖囤官倉,卻不是讓衙門私囤不放,而是用於穩定糧價、預防災荒。
這種事為各州實政,取決於為官之人,也取決於當地實情。
就比如有些州縣繁華富裕、有些州縣貧瘠寒苦,東西南北、山林河川皆不同,自然是沒有辦法做到一模一樣了。
而青華州也有窮縣,也有殷實的地方。
自然這錢糧也不可能各縣平分,窮的就會多得一些。
許靖言他們在那邊寫著,喬楠與鄺南他們幾個出了遠門的,就會向百姓們解釋,為何具體資料不一樣。
有他們親歷者描述,便是目不識丁的婦人,也能聽懂這差事是怎麼辦的了。
錢放下去了,一路關注著的百姓們心也跟著落到實處,他們也不知道為何,竟然把這些事當作自家的事,當作自己也親自參與了一般,竟是這般關心著。
之後便是現在還在進行著、以後也會繼續進行著的墾荒了,而這也是葉狀元身負皇命來青華州的原因。
各縣已經開始墾荒,老漢和少年人不夠數的,便有正勞力願意加入,地方上也不在意。
只不過根據墾荒計劃,第一批的用人是以五十歲到六十歲的農人為主,工錢日結二十五文、六十以上到七十歲的農人也要,工錢日結二十文,十二歲到十五歲的輟學少年做後勤則是十五文。
一個專案要用到的人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施工職責和範圍。
若全部用正勞力,難免會有些閒置的地方,就會虛耗工錢,這裡用少年和老人補上,再將還能當正勞力用的五十到六十歲的農人集結起來,卻能比二十到四十歲的正勞力,要節省五文錢。
一人每天五文,千人每天就是五兩了。
而且這是第一批墾荒,也有試行的意思,若在過程裡有何不妥,以後也能調整。
但集結而來的農人並不在意這些。
他們更在意的是幹活不算辛苦,也沒人欺負,工錢真的很快就來了,而且是從府城送來的。
這筆錢一到,就開始日結,兌現了衙門的承諾,讓他們很安心。
誰給他們錢賺,誰給他們飯吃,誰就是他們最敬仰愛戴的好官!
葉城守,是遍及窮鄉僻壤也被廣為敬讚的好官。
喬楠和鄺南他們順便還說起了一路的見聞,以及各縣百姓的稱讚,臉上也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跟著狀元大人辦差,他們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