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書籍中的說法,修行的第五個境界,名叫孟婆亭。
在神話傳說中,人死之後,靈魂沿著幽冥之路通向地府,走過奈何橋,翻越望鄉臺,便能看到一座古樸的亭子。
孟婆是地府中的陰使。
她會在亭子中立起一口大鍋,將世人放不下的思緒煉化成為孟婆湯,讓陰魂喝下。這樣一來,陰魂便能忘卻生前的愛恨情仇,卸下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個輪迴。
如果說,“望鄉臺”的奧義,在於體會凡塵,感受自己屬於“人”的一面;那麼“孟婆亭”的要領,便是從紅塵中超脫,由人逐漸轉變成為“非人”、“聖人”。
當然,修行之路上的“孟婆亭”,並不會真的讓人徹底拋下情感和記憶。
它需要的,是讓修士堅定道心,並斬斷無關緊要的凡俗羈絆。
“斬斷羈絆”這種事情,聽上去有些玄乎。
在大荒,不同的門派,不同的修士,都對它有著不同的理解,也有著不同的做法。
比如靈山寺的僧人,在突破“孟婆亭”之際,往往會選擇在與世隔絕的地方進行苦修,不僅把物質生活降到最簡單的程度,而且還會做出長期斷食、忍受嚴寒酷暑等事情,希望藉此克服身體慾望的桎梏,得到靈魂的自由和超脫。
比如劍閣,其祖師在飛昇之前曾經留下這樣的話語——“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慾”,“行吾道者,積功修德,勸善化惡”。他要求弟子們多做善事,接濟眾生,以仁慈博愛之心,剋制自身的慾望和煩惱。所以劍閣弟子們會選擇在破境之際遊歷天下,做行俠仗義之事。
……
目前,在大齊王朝境內,採用得最廣泛的破境之法是“斬七情”。
它或許不是最好的辦法。
但卻是最簡單粗暴、最容易執行、見效最快的辦法。
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的修士曾一度被卡在第四境巔峰,茫然無措。
他們無法領悟何為“羈絆”、何為“超脫”、何為“道心通明”,自然也無法離開“望鄉臺”,抵達“孟婆亭”。
但“斬七情”,卻彷彿一盞明燈,指給了他們一條非常清晰、非常明確的道路,幫助他們突破了瓶頸。
做個形象的比喻——在顧旭前世,當人們想要減肥的時候,如果告訴他們要“合理膳食”、要“提高代謝”、要“科學鍛鍊”,他們會覺得太複雜,不知從何處著手;但如果告訴他們“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不吃晚餐,就能初見成效”,哪怕這種方法存在隱患,他們也會開始行動。
眾所周知,人有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緒。
“斬七情”的法門,需要他們從七種情緒中選擇一種,將其捨棄。
劍閣閣主徐曼和靈山寺方丈覺明大師一直對“斬七情”之法嗤之以鼻。
他們認為,“七情”只是表象,不是根本。“斬七情”只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辦法,並不能真正地從凡塵中超脫。倘若做出錯誤的選擇,還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日後稍有不慎就會走火入魔。
除此之外,使用“斬七情”突破第五境的修士,日後晉升聖人時,將會遇到更大的阻礙,失敗的機率也會更大。
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斬七情”之法在大齊王朝境內、尤其是驅魔司內大受歡迎。
畢竟想走捷徑是人的本能。
而且,對於大部分天資平平的修士來說,“修成聖人”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與其在意這種虛無縹緲的事情,不如先把近在眼前的修為境界提升上去,換取升官加俸的機會,讓全家人過得更舒適更安逸。
至於楚鳳歌,他選擇使用“斬七情”,一方面是因為他受到了顧旭的刺激,想要儘快突破境界,避免被顧旭追上;另一方面,是因為他整天都在想“我要做天下第一”,腦子裡根本沒有世俗的慾望。
他與上官槿這種秀麗綽約的女子朝夕相處,卻只是把對方當作是死對頭。
他曾被二皇子邀請去教坊司欣賞歌舞,卻完完全全地無視了那些身姿妙曼的舞女,坐在觀眾席裡開始閉目冥思。